【紋章系列】殖民時代的香港紋章

撰文:陳子煒
出版:更新:

香港殖民時代的的紋章由英國王家紋章院頒布,期常被俗稱為「龍獅紋」(或殖民地旗幟為「龍獅旗」。到底這個紋章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英屬香港的紋章早於開埠後不久的1842年便已出現。但當時所用的是一個簡單的印章(seal)而非正式的紋章(coat of arms / arms)。最初的紋章設計比較簡單,上方是英國(聯合王國)的紋章,而下方則是早期香港港口的風景圖。認真觀察的話,會發現圖中各有一種中國式和另一隻北海多桅帆船,象徵了英國人初到香港的景象(參考下圖)。1868年,由英國製旗師Messrs. Thomson & Son of Wapping在英國藍底旗(Blue Ensign)重新繪畫此圖,成為著名的「阿群帶路圖」,描繪一名香港漁民陳群為登陸英軍帶路的故事。

1842年開始使用的維多利亞印章(Victoria Seal)。(圖片來源:Flag Badges, Seals and Arms of Hong Kong)

參考文章:英國大紋章

香港真正從英國得到屬於自己的紋章是一個多世紀後的1959年。1月21日,英國紋章院正式發出最終設計,並於3月7日由愛丁堡公爵菲臘親王於訪港為伊利沙伯醫院奠基時正式頒予港督柏立基。香港的大紋章設計也簡潔清楚。盾紋上為兩只浮在波紋上的中國式帆船,代表了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島作為海上交通的重要性。

在上方則是一頂「海軍冠冕」(naval crown)。所謂的海軍冠冕以船首和帆為冠上的裝飾,在歐洲多種海軍和殖民地紋章中也有使用。其最初出現於羅馬帝國時期,原先是獎勵給最先登上敵人船艦的士兵,但也給予在海戰中有重要戰功的將領。這說明了香港此地與海軍的緊密關聯;也有看法認為此紀念了英軍在二戰時守衛香港的功績。

1959年開始使用香港紋章。(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盾紋背景中有城牆的圖案。城牆的圖案在歐洲一般而言是指某座重要的城堡。當然在香港並沒有歐洲中世紀的城堡所存在,到底是指什麼呢?連在殖民政府出版的官方書籍Flag Badges, Seals and Arms of Hong Kong也沒有提及。合理的猜想是指殖民地早期的「維多利亞城」(也可能是泛指整個香港)。

左右兩邊的護盾獸分別為左面獅子和右面中式龍,分別代表英國和中國文化,也象徵了中西融合。在眾多正式紋章中,以中式龍(有異於西方的龍)為護盾獸的地區獨有英屬香港(旗上使用龍的還有清朝、舊越南、不丹、和葡屬澳門)。紋章沒有格言,取而代之的是在一個海島之上。而紋章頂部有一隻小獅子手提着一顆珍珠,象徵了香港為「東方之珠」的地位。

雖然隨着英殖結束,此紋章已不再使用。但無可否認,它也代表了香港殖民時代重要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