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自攜食物拒網上賣票 屬於街坊的馬鞍山戲院

撰文:梁雪怡
出版:更新:

早前,熱話電影《十年》起初只在百老匯電影中心及UA 兩間戲院上映,他們停放後,由4間影院、600座位的馬鞍山戲院獨立接力上映,一度每天放映6場。
這個街坊戲院從此為全港市民熟知。
攝影:陳焯煇

馬鞍山戲院老闆鮑文範堅持做街坊生意,不設網上購票系統。(資料圖片)

「票房好,我就播。起初只在電影中心上畫,檔期是3個星期,直到最尾那個星期票房突然飆升,我就播囉。我的準則很簡單,就是了解街坊的口味,有錢賺就賺。」馬鞍山戲院老闆鮑文範說。

《十年》在馬鞍山上映35天,有學校甚至打電話到戲院,希望多上幾場。但鮑文範指出,戲院的場次不能隨便改動,近來因為復活節檔期,應節的笑片和卡通片已經排得滿滿的,想播也播不了。

電影界老行專 
退休後仍放不下馬鞍山戲院

今年70歲的鮑文範入行51年。 曾經「搞起」不少戲院,是當年一手建立灣仔新華戲院的搞手。他將迷你影院引入香港,迷你影院的好處是能夠讓戲院在同一時間播不同的電影,吸引不同客源。他同時是香港戲院商會的副會長,是戲院界的老前輩,所以大家都慣以「鮑Sir」稱呼他。既已過了退休之齡,鮑文範亦放手將其他戲院交給後輩打理,唯獨是捨不得親生仔馬鞍山戲院。

1995年開張的馬鞍山戲院,有一條貼滿經典電影海報的走廊,全是西片海報,由老闆自己設計。他自豪地說:「不要小看這些海報,很難找的,有些我甚至在紐約的圖書館找來。」將珍藏製成影廊,原來是因為老闆獨愛看西片:「我最愛的電影是《亂世佳人》,《春風秋雨》也很好,你看過沒有?看了你一定哭,你一定要看看。」

開業21年,戲院裝修過幾次走廊都沒有大改變,為什麼不貼將會上映的宣傳海報?「太商業啦,電影不用太hard sell(硬銷)。」

從前這裏有兩間影院,兩間影院各只有400多個座位,但入座率一直不高,蝕了好幾年。他說:「馬鞍山人口不多,加上2000年前後盜版好誇張,今天上的戲,明天上網已經看到,打擊很大。到沙士剛好沒什麼生意,唯有笑住蝕,大裝修,由兩個影院分拆成4個,座位由800多減至600多,影片選擇會多點。」

業界常說,做戲院生意很難賺錢,但條數點計,卻沒有太多人願意說。本打算例行工事,隨口問問。誰知鮑Sir毫不猶豫,跟我分享戲院搵食如何艱難。「嗱,打個譬喻,酒樓一碟菜賣30至40元,它的成本可以只是幾元。但戲院單是買片已經要40元,票房跟片商五五分帳,租金佔兩成五,戲院的夥計又要工資,又要跟地產商分帳,每年大約分22至25%。所以無論大集團,還是我這間小戲院,利潤也只維持在5至6%。你說生意有多難做?我們聖誕一直無加價,但都快要加了。其他大集團的,聖誕節要員工開工,也要多給點工資吧,多加5元票價,大家就嘈嘈嘈。」

為了開源節流,他會多聘兼職代替全職。除了一些基本成本,戲院更有不明文規定,便是投影機、銀幕、椅子等,每5年要換一次,因為都是消耗品,「一張櫈坐下去凹的,不會再有人想來。這裏的櫈要2500元一張,我這裏有600個座位,便要花百多萬;投影機則要80萬。呀,我們戲院用的銀幕是美國貨,要3萬多元,比國產貴3倍,很多戲院用的是國產呢。」

戲院有很多器材,需要溫度管制。

雖然多次問他,為何戲院利潤少要堅持做,他只輕輕答道,在這行混了數十年,看電影很快活,不想轉行。

提供地區資訊的「馬鞍山人,馬鞍山事」 facebook 專頁管理者之一的鍾禮謙,今年21歲,從小就在馬鞍山戲院看戲。他說:「這裏的特色是大家可以自由帶食物飲品進場,即使去年暑假開始賣爆谷和汽水,價錢也很公道,35至40元便有一桶。最奇怪是即使有小食亭,戲院還准許我們繼續自己帶食物進場,不像大集團戲院般,連水也不能自攜入場。」

馬鞍山戲院多年來也沒有小食亭,直至去年之前,要在馬鞍山吃到爆谷,恐怕要坐半小時車到沙田。

「街坊想要很多年了,無計啦,大家慣了吃爆谷看電影。我自己便不太喜歡,別人在看戲,你吃東西好嘈、好污糟,食雞翼、雞腳呀、燒賣,很擾人。」鮑Sir說,他愈說眉頭愈緊:「我真的接受不了,看戲應該是靜靜地看。但馬鞍山一家大細多,大家都想吃爆谷。好啦,去年暑假間個位出來,但只賣爆谷汽水,總之不賣燒賣雞翼,味道太重了,要吃自己帶吧。」

除了執著於觀影質素外,他更堅持不設網上購票系統。於是鍾禮謙等人,兩年多前在專頁上貼上電影放映的時間表。在此之前,馬鞍山人想知道放映時間表,要不就靠雙腿去看,要不便將戲院的電話貼在家中當眼處,需要時打電話直接查詢。

鮑Sir搖頭答道:「又不是市區,我做街坊生意,為什麼要有網上購票?要多付7元手續喎,當中有兩元多給中介公司,你知不知道兩元好緊要,我寧願你自己落街買票……時間表?你下來看就得啦!我已貼在外面。」

行街睇戲食飯是基本娛樂

鮑文範不像年輕一代般,常常說要連繫社區。他絕不覺得自己在連繫社區這般偉大,但在別人看來,大概也感受到他着緊電影與人的關係。他多次說,「行街睇戲食飯」是基本娛樂,看電影是開心事,想大家都能負擔。

大概在10多年前,馬鞍山戲院的早場僅需要20元,近年才加至35元。這樣的價錢,不夠在市區戲院看半場戲。「大熱天時坐在戲院幾小時,有戲睇,又有冷氣歎,真係好抵。我們跟片商每人分10元,你覺得有賺嗎?但早場的確有六成入座率,全日最高,大家有看戲的需求。做到咁抵,是想街坊,特別是老人家願意出來看戲,同時吸引平時不會入戲院的觀眾,慢慢增加客源。」

別看鮑文範現在只打理一間小小的馬鞍山戲院,他退休前,曾管理安樂藝訊有限公司旗下11間戲院。他更開創了迷你戲院的先河,「以前香港的戲院是一座座建築物,因為屋宇條例規定,樓上不可以有其他東西,建築物不穩固會塌下來。我很年輕便到外國買片,看到很多迷你影院。那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我覺得英國都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於是我在深水埗搞了第一間迷你戲院,辦妥申請手續。即是1980年代開幕的京華戲院(現時的銅鑼灣京華中心Forever 21同一位置),播過《東京街》,但現已變成京華中心。那也是公司自己的物業,也計唔掂數要改建,這樣可以多賺10倍。你說,戲院難不難做?」

他認為在高地價政策下,戲院要「做得住」,一定要靠政府規劃才行。「也不是說想每個商場也有,而是在批地時,規定有3至4萬呎面積的商場一定要有戲院,這樣就行了。」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