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欄——「用盡一切方法生存」的香港精神

撰文:麥佩雯
出版:更新:

果欄,今年103歲了。
近年一批年輕人接手生意後,引入網購、Facebook專頁及特色水果品種,正如同果欄長久而來「用盡一切方法生存」——和香港人一樣。也許,這也是一種「獅子山下精神」的體現。
攝影:李澤彤

果欄部分建築已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入夜以後,才是果欄一天的開始。
巾幗不讓鬚眉的大力士。
生果為浮動售價商品,曾經為防鄰鋪「對手」知道定價,欄商習慣用「密底算盤」議價。
一邊賣生果一邊自己吃,就是這麼隨意。
在工作間見證日出,是果欄人的常態。

碩果僅存的「有機」批發市場

「活現香港」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陳智遠指,果欄是現今香港碩果僅存的「有機」批發市場,所謂「有機」不是指買賣的水果品質,而是民間那種自由併生、搭建及組織的經營方式。「那些檔口都是檔主自己搭的,很不規則,好像預了隨時會拆似的,但就這樣搭了幾十年。」

果欄有一些「地踎」、「江湖」的氣息,再加上地下秩序的印象,其實都是六十年代香港平民的生活狀態、社會縮影。「那時大家都是剛自內地逃亡來到,少工作機會,很窮,草根,而賭毒勾當也是因為社會不完善而衍生。六十年代的香港從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當年住在屋邨寮屋的,有哪個未被人搶劫過或目擊過搶劫?這也是集體回憶。」

香港治安變好的轉捩點,也與果欄有重大關係。七十年代的警廉衝突就是以果欄為導火線。那時的廉政公署剛成立,大批拘捕與果欄有關的貪污警察;由於數量實在太多,引發警察集體辭職抗議,港督麥理浩頒布局部特赦令,衝突才平息。自此警察按理執法,全港不論治安還是貪污情況均大為改善。

遷拆遙遙無期 經營方式與時並進

至於為何只有果欄還保留那種六十年代的生存方式,陳說:「因為其他都已經拆了嘛!」那為何只有果欄未拆,他笑言不排除是因為當年的「江湖氣息」令政府部門也覺得和果欄人接觸很麻煩,就不了了之。果欄搬遷一事已討論研究了四十年,仍未有定案,「因為還未找到一個地方讓他們連同周邊的地舖、及卸貨場一起搬」,而如今部分檔口已被列為歷史建築,搬遷一事更是遙遙無期。

近年一些年輕人接手生意後,引入網購、Facebook專頁及特色水果品種,因此果欄也非一味持守往日的經營方式。這算是緊貼潮流而變化,正如同果欄長久而來「用盡一切方法生存」——和香港人一樣。也許,這也是一種「獅子山下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