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墟購物 「食住死」在大埔

撰文:梁雪怡 李慧筠 吳世寧 柯詠敏 袁智仁
出版:更新:

香港人常投訴生活空間被商場吞噬,游走港九新界,處處是無懼風雨的室內封閉空間,一模一樣的品牌和貨品,以及與商品毫無關係的連鎖店員工。美國的都市景觀評論家 Thomas Hine指,置身於傳統市場,人與人不單是交易,還有因互動出現的新鮮事。相反,現代日常例行的消費,只跟品牌打交道,與資本世界下的異化店員「溝通」。
攝影:曾梓洋、陳焯輝、龔慧、吳鍾坤

在市區日常生活以單車代步不是易事,但大埔居民可輕易以單車游走不同屋邨。

大埔師奶謂:「大埔所以可愛,在於有選擇。」你可以在被網民諷為「焦急城」的大埔超級城 ── 大埔最大型的購物商場「濕平」(shopping),也可以到凝固在歷史洪流中的大埔廣場和富善街「執平貨」。大埔的綠化、農業及郊野公園地在18區中排行第2,僅次於「城市後花園」離島區。

在大埔,你絕對有空間「大步」走。大埔人閒時「近近地」可以到大尾督或大埔滘郊遊,在大埔讀書的小朋友更有空間在校耕田。不喜歡日曬雨淋?可到幾乎被現代人遺忘了的「鐵館」健美。選擇,對香港人而言,幾乎是已被遺忘的動詞。但在大埔,你有得揀,你真係有得揀。

穿梭大街小巷 發掘​小店

師奶仔蔡咏梅育有一子一女。中學時期,父母在大埔買了居屋,於是由「港島人」變為「新界妹」,一住20多年。平日最喜歡穿梭大埔的大街小巷,買平餸煮靚飯,買條游水魚只需要60元。逗雜貨舖的貓咪玩耍,只玩不幫襯也不會遭惹人白眼。

起初搬來大埔時,大埔還沒有免費接駁巴士(K線),所以,她每天放學會沿着河邊走回家。在新界生活使她走多了路。她覺得步行讓她發掘了很多小店,坐車則是點到點,途中忽略了很多街道風景。她說:「以前在灣仔住,有好多小店和小販,放學時會買雞腳,食到嘴唇邊都染紅了,又有很多魚蛋粉檔。灣仔的行人路好窄,大埔則闊一點,環境質素好一點。恰巧大埔也有很多魚蛋粉檔,魚蛋都是手打的,河粉也是大埔出品,因為同行都用手打。老闆話,自己用出面買的一定做不住,有競爭才有進步。大埔真係好可愛。有句話叫『食住死在灣仔』,我現在是『食住死在大埔』!」

非一般師奶 參選區議員

蔡咏梅對大埔有歸屬感,近年也積極參與地區事務。

「師奶也可參選」,去年,她打着這個旗號參選大埔區議會選舉。事緣去年7月,她居住的新富區發生經民聯議員羅舜泉因欺詐津貼罪成判監,引發補選。一怒之下,她決定為當時泛民唯一候選人、工黨的郭永健助選。幾個月後,她更膽粗粗在區議會選舉提名期最後一天報名參選,希望大埔墟選區不要讓建制派自動當選,挑戰民建聯成員、執業律師李國英。李國英當時已連任四屆區議員,更曾當選立法會議員。最終這名素人僅以231票之差,敗給獲1096票的李國英。

卸下參選人身分,蔡咏梅原來是個社區達人。 去年助選時她認識了「大埔社區學堂」的年輕人。「大埔社區學堂」是由大埔街坊成立的溝通平台,定期邀請大學老師和社區老街坊講大埔歷史和飲食。補選後,他們找蔡咏梅當大埔地膽,帶導賞團,尋找大埔小店。近日,她又四圍派選民登記表,雜貨舖伙計看到她隨即說:「唔使畀我,我選民同損友都做咗好多年」。

導賞團去的地方,他區人可能覺得很有人情味,因為途中的老闆或伙計都熱衷地跟你訴說大埔有多好,即使不是積極推銷大埔,也樂意跟你閒話家常;但對大埔人而言,這不過是生活的日常。

富善街前身是太和市。1898年,英國和中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後,由於大埔區位於新界東中央,故此殖民地政府將大埔發展為行政中心,其後太和市改稱為富善街。

對生活圈等於商場的他區街坊,落商場或超級市場買餸,大多只牽涉畀錢和收錢的動作。但蔡咏梅認為大埔的可愛之處是,街市或街坊小店員工不會只顧收錢,她說:「如買菜時會介紹好嘢畀你,因為食得好先會再幫襯。冬天買西洋菜,天氣開始熱可以買瓜,遲點生菜會較苦,又會細棵一點。超級市場不會有人告訴你這些生活知識,更不會跟你聊天。」

有人說,女士們會為了shopping而忘記時間,而蔡咏梅也可以為了買餸,將十多分鐘的路程變成幾小時。途中舖頭的老闆店員都是街坊,吹水,比買餸更重要。這天,我們跟蔡師奶一起擺脫商場,到大埔墟重拾睽違已久的「行街」。

雜貨舖老闆黎氏夫婦,自己曬乾果皮,只預留給相熟街坊。
黎生黎太挨在木製藤椅上,邊吃着梅菜蒸魚,邊看電視。

三代紮根大埔的雜貨舖老闆

「食咗飯未呀?」蔡咏梅經過大埔墟懷仁街一間雜貨舖,碰上一對60來歲的老闆夫婦。「食咗喇!」黎生黎太齊聲答道。兩夫婦挨在木製藤椅上,休閒地邊吃午飯,邊吃着梅菜蒸魚,邊看電視。

黎生是「福和棧超級市場」的老闆,舖頭賣有威士忌、啤酒、藤製枕頭、掃把、蚊香、不求人,生活百貨應有盡有。福和棧超級市場位於一棟唐樓地下,整棟樓是戰前樓宇,是黎生的祖父所建。唐樓外牆斑駁剝落,但仍可見到騎樓欄杆的樽形通花。

黎生三代也在大埔成長,目睹大埔由荒蕪的漁村變成市鎮。他爺爺年代開始經營酒廠,賣洋酒予原居民。「這行靠人脈,那時大集團不會夠我們爭,人家圍村擺酒,一轉就賣百幾箱。呢度開了40幾年喇。但現在洋酒式微,就迫住轉型,現在變成雜貨舖咩都賣。」

曾經有不少發展商勸他們賣掉舖位和樓上的居住單位,但他們就是不願意放棄這個地方的回憶。「行出街,就算不懂名字大家也會打招呼。我個仔今年廿幾歲,空少嚟㗎!出世那年的新年,有街坊在初四拍閘,問我為什麼還不開門,『肥仔開舖喇,我要畀利是你個仔』,你話幾搞笑?阿仔一歲時收了七八千元利是,好誇張㗎。」

舖中貼着黎氏夫婦兒子小時候的相片。他出生時,街坊都爭着給他派利是。
大埔的店舖有很多貓咪,連繫街坊感情,其他新市鎮全是商場和連鎖店,不可能會有貓咪跟你玩。
蔡咏梅

米舖轉型 兼賣貓狗糧

在「超級市場」吹水吹了半個多小時,蔡師奶還是「冇米落袋」。經過大埔墟靖遠街一間米舖,她看到一隻黑白貓咪「長毛」在米包上懶洋洋地休息,忍不住停下來逗牠玩。

「咦,金鳳米喎!批發行的米多數不會溝其他米,全是泰國來的。米香點和軟身點,但成25公斤未必食得晒喎」,蔡師奶說。

「食得晒,好食就食得晒,我們的米可以送上門,送大埔的話,一包兩包都可以送貨。」永興隆糧食行老闆之一黃偉明邊低頭計數,邊冷冷地說。

從前,他們除了賣米,也賣動物飼料,以供附近的農場之用。後來大埔經濟轉型,農場往北移,黃老闆現在也賣貓和狗糧。

不怕街坊覺得不衛生?

「人食人糧,貓食貓糧,狗食狗糧,一齊賣好正常啫,又唔係撈埋一齊賣,只是現在新式舖頭特別講究。」

一隻啡色貓咪睡在貨品之中,旁若無人。
「自己養魚,自己整鯪魚肉 …… 魚蛋是我自己打的!」
達江魚檔

蔡咏梅常常說,到大埔一定要吃魚。無論是鮮魚還是手打魚蛋,皆是大埔特色。大埔墟街市不少魚檔的來貨也來自本地漁場。以大埔墟街市的「達江魚檔」為例,本只做漁場及批發,其漁場位於上水,是香港少有的本地漁場。街坊道,常常看到達江魚檔有位高高瘦瘦的年輕人幫手秤魚及收錢。原來他是太子爺,外國留學歸港,本身從事金融投資,後來與父親一起經營街市魚檔。

「今日老闆仔不在,他是筍盤,30歲以下,多點來我介紹你認識!」正在劏魚的大叔說。

魚檔賣的是新鮮淡水魚,同時出售手打魚蛋和鯪魚肉。「魚蛋是我自己打的,好爽好彈口!我們自己養魚,自己整鯪魚肉,用機打碎魚肉,再加一點麵粉,沒外面的那麼多防腐劑。」

街市是蔡師奶導賞團的必經之地,她希望年輕人接觸街市,改變大家認為街市地板濕滑和骯髒的印象。「其實現在街市乾淨了很多,到街市買餸可以慳很多,又有人畀意見。例如你見到細細條墨魚,看上去閃下閃下,不知為何比旁邊大的賣得貴,魚佬會解釋因為墨魚釣上來時未死,肉不會韌。但你到超級市場,只有價錢牌跟你說話。」

大埔墟街市有不少賣鮮魚的魚檔,兼售自家製的手打魚蛋及鯪魚肉。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