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月亮的人】iBanker為城市月亮自學攝影:那種月出好靚!

撰文:謝慧心
出版:更新:

月圓月缺,是時間的印記,也時刻提醒與安慰著人們,萬物總有循環。對於李俊康(Alfred)來說,月亮有著另一重的意義——這位任職於投資銀行的年輕人,10年前讀大學時愛上天文學,特別鍾情月亮,自此自學拍攝月亮相片。去年,他以一張攝於中秋後、巨型橙月在ICC(環球貿易廣場)旁升起的作品,入圍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旅遊攝影師大賽城市組別的年度相片,「好希望影到代表香港的月出。」Alfred很滿意地笑說。
攝影(人物):吳鍾坤

這張攝於前年中秋後、巨型橙月在ICC旁升起的作品,曾入圍國家地理雜誌旅遊攝影師大賽城市組別的年度相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李俊康時常會強調,他喜歡影的是「月亮」,不是「月球」。「天文景象可以令一般夜景變得特別;而城市景象加上天文元素的月亮,就更特別。」他很喜歡城市裡的月亮,有次,在中環上班的他,坐681巴士沿東區走廊回家,巴士東行,坐在車頭的他看見滿月在港島東海岸徐徐升起,他滿心歡喜,「若你見過那種月出,你都會覺得好靚!」

怎會沒見過呢?下班回家,抬頭突然看見頭上的大月亮而感到療癒,是許多城市人的生活經驗。但月亮的出沒,好像總是突如其來,預計不到似的。「我大概講講月亮的情況給你聽吧,可能你都想知……」,好像終於找到知音的Alfred按耐不住興奮地說:「每一天月出與月落的時間都不同,每天相差50分鐘。例如今晚7點幾月出,明天便會遲50分鐘到8點幾,所以,什麼時間都可以月出。」

因為喜歡影月亮、看月亮,Alfred的時間表幾乎是跟農曆運作,每天心裡大概知道月亮的出沒:「農曆十五,月亮會在日落後出來,剛好是6、7點左右,然後翌早6、7點月落。一收工就有那麼大的月亮出來,人人都會見到!」也不是滿月才吸引他的視線,他也愛彎彎的月牙:「農曆初三、初四是蛾眉月,在傍晚月落,也是6、7點,天氣好時都看得見。我也時常看到許多人在facebook分享蛾眉月月落的相。」

Alfred覺得,不只有滿月才美。含蓄的蛾眉月,也是他的至愛。(攝於沙田的月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lfred的手機有個「月亮地圖」,記下他去過或想去觀月亮的位置、時間等,按圖追月。(吳鍾坤攝)

望月人語

為了「追月」,Alfred手機裡有個「月亮地圖」,記下他曾去或打算去拍攝月亮的地點、方位和時間。那張拍下橙月在ICC旁升起的得獎照片,便是在2年前中秋後2天、即農曆八月十七日,在迪士尼樂園旁邊的碼頭向ICC方向拍下的。那時有幾個釣魚者也親眼目暏這震憾一幕,覺得有這樣的月出很神奇,看見他在拍照,還笑言可以去參加攝影比賽。

「迪士尼在這裡、ICC在其東邊,中間沒遮沒檔,月出在東面,所以拍到這一幕。」說是神奇,其實是可預算的效果,不用「P圖」(改圖):「在地球看月亮,在哪裡看都一樣大;建築物呢,在九龍看ICC很巨大、但在迪士尼遠看過去會變得好細。所以相比起來便有此錯覺。」當年拍攝時,他還是入門者,裝備沒有很尖端,只是一部Canon 6D單鏡反光相機和一支70-300mm長鏡頭而已。

因為月出每天會遲50分鐘出現,所以幾乎任何時間都可以有月出可拍攝。(吳鍾坤攝)
+1

關鍵其實是把握時機。因為月亮只要升高多一點點,就會變得很光、很白,也離ICC更遠,沒了橙月依傍於摩天大廈旁的震撼感。「月出只有一會兒,過了,便不知何時再有(相同的畫面),預備和操作上,當刻有任何錯誤都不會影到。所以拍攝時也很興奮,簡直心跳加速,哈哈。」

月亮的美是與城市結合

任職於投資銀行的他,在大學年代讀計量金融學,中大有天文學的通識班,Alfred在那個班初次接觸天文後立即沉迷,還「上莊」加入天文學會。後來,他到美國當交換生,密歇根州生活簡樸,沒事做他便會去看星,「只要你離開了香港,沒有光害,便很容易看見不同星座。」他也開始嘗試天文攝影,「那時流行數碼相機,調校到15秒長的曝光時間,影出來都一般。」

數碼攝影、單反相機的普及,對天文攝影的確有很大的推動。「12年前跟天文學會去觀星時,天文攝影未流行,在萬宜東水庫東壩,真的只有十幾人。現在如旺角那般,人人擺下相機腳架來拍照。」其實也無可厚非,在社交媒體上,天文相一向都是「吸like」的寵兒。

2008年12月出現的「哈哈笑」月亮,金星、木星巧遇蛾眉月,那晚你有抬頭看過嗎?(攝於中文大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拍攝月亮在天文攝影可說是「入門」——喜歡拍攝天體的,只要有望遠鏡頭便可拍到,「放到好大,可拍攝月球表面的環形山等等,是入門級。然後是木星附近的大紅斑、土星的環等等,還有星雲(新星誕生的區域)。」

只是,對於Alfred來說,他眼中月亮的美,是來自與城市景觀結合的構圖:「只是大月亮,好悶,只有城市夜景亦是悶,但兩者加起來,還有時間、方位的差異,見到相同情景的機會,不會很高。」

1%月亮與「哈哈笑」彎月

陰柔的月亮,也可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超級滿月(supermoon)總是令人著迷。Alfred喜歡滿月的月出,而他最喜歡的月亮圖片,是外國攝影師拍下巨月升上希臘神殿的一刻。只是,月亮的面貌千變萬化,新月、滿月之間的循環,有太多的可能性,除了如指甲般的一片月牙,還有有一種月亮叫「1%月亮」——彎月的極致,只餘一條線的月色。他上一次拍到這個「1%月亮」是2、3個月前,在北角寶馬山上,「嘩,都找了好一會兒才找到,那麼細啊。」Alfred覺得,那形狀是天上的一條完美曲線,如微笑般可愛。

說到彎月,記者提起「天上的笑臉」經典一幕——金星、木星巧遇蛾眉月,恰好拼成「哈哈笑」。「哦,那是2008年12月2日!」Alfred連日期也清晰記住,「星體的周期,不容易出現這個畫面,那麼特別的一刻,唔影就冇。」那年是亞洲金融海嘯,許多人都覺得,那個天上的笑臉,安慰了世人,「我那時在中大,也有走到聯合書院的天台拍下它。」下次再現這一幕,就要待至2036年7月了。

1%月亮,新月的極致,找到它嗎?(攝於中環。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下次滿月時,我們會如何呢?

忙碌的生活,讓現代人忘記了日常的美好,月亮在窗邊也不知道。看月亮的嗜好,卻讓每天與數字「打交道」的Alfred,多了一個看世界的角度。例如2009年8月的日偏蝕那天,在金鐘太古廣場上班的他,發現玻璃幕牆折射了一排如彎月般的日偏蝕太陽影象在街上,構成超現實的畫面,他拍了下來,那張相更曾獲美國太空總署(NASA)選為「每日天文一圖」。「那時同事都拿著濾鏡看天上的太陽,卻不多人會留意到地上有特別的倒影」,喜歡尋找特別角度的他自言「有點好彩」才看到這難忘的一瞬。

看了那麼多年的月亮,如何形容它?Alfred沒有很文學的答案,卻只覺得月圓月缺,提醒著他時間的流逝,「下次滿月時我會如何呢?」「所有星體的行走都有規律,古人夜晚沒事做,每晚看星看月亮,竟就想出宇宙的事來,真神奇。」

中秋月亮亦即西方的「Harvest Moon」,指最接近秋分的滿月。相比平時月出時間每天遲50分鐘,那次滿月的月出,會提前至只較前天遲約30分鐘,人們認為,月亮提早照亮農夫在黑夜收成夏天的作物,故稱之為「收穫月」。占星學則有說,月亮是關於根源、家、母親、滋養者;滿月是能量最極致之時,由新月到滿月是累積、由滿月到下一個新月是釋放,所以滿月是最高點,像鼓鼓的汽球。有關月亮的想像,總是讓人聯想翩翩,不知下個滿月之時,我們又會如何呢?

不知下次滿月之時,我們又會如何呢?(攝於沙田的月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