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北】古洞最後鎅木廠面臨清拆 回收廢木三十載今或成高樓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位於新界東北古洞的志記鎅木廠,近日在臉書上發文指地政署人員前來量地,拆遷之日恐怕不遠。自政府表明有意發展新界東北以來,志記一直處於將拆未拆的境況,如今在颱風山竹過後一個月、施政報告提出填1700公頃人工島、氣候報告指減排刻不容緩之時,這個為地球消化殘枝木頭的地方,或者將要化作塵埃,成就高樓。
和木廠年齡相約、70歲的負責人權哥隨口就能說出各種諺語:「『天生萬物皆養人』,但如果人不斷破壞大自然,人類終會毀滅。」面對發展洪流,他反而覺得:「地產會過氣,木和人的關係,卻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
攝影:資料圖片/龔慧

志記先後落腳於北角、柴灣,再來到馬草壟,至今已有70年歷史。
+8

回收難分解木頭30年 「對人有用為何不能保留?」

那是一個如常地鎅木的日子,幾日前,地政署人員忽然來到木廠,自顧自地量地,「這次是覆尺(第二次量地)了,一年多前已量了第一次,做了凍結登記塗了白油字,待政府財委會通過撥款,這裏就準備拆了。」權哥對整個流程心裏有數,不意外,但也無奈。

「對人有用為什麼不能保留?」他一次又一次地說。

志記自1947年開業,30多年前開始撿拾中電棄置的木電線杆,後來又接收灣仔碼頭的舊樁柱,「那些木一來密度高,二來有酸性,抗菌的,放在堆填區何時才能分解?」木頭放到鎅木廠,為堆填區減磅之餘,亦造出了無數的木凳。

除了做木凳,也有不少人來參訪學習,將木工技藝傳揚。

不是「負資產」的木和木廠

2016年開始權哥更每月開木工班,「想為環保出一分力,讓青年人領悟沒用的東西可變有用:這些舊木本來要送去堆填區,是『負資產』,但原來可以修飾做木凳;他們又可體驗木工,得到一件本來要消失的東西;木的生命又可以延續,是很好的環保教材。」

說着彷彿在說鎅木廠的命運——被經濟為上的社會視為「負資產」,但原來又可以為堆填區減輕壓力,「堆填都要錢去處理啊。」他說。最近颱風山竹後塌樹,他亦為幾間學校用校內塌下的樹製作紀念木板,繼續發揮木廠的環保和教育作用。

木廠除了可以是環保事業,也可以貢獻經濟。

萬物不出聲又忠誠 惟人破壞

「人和木都是大自然孕育出來的,最後塵歸塵土歸土。連最後的歸宿——棺材都是用木造的。」權哥說。「雖然人類是食物鏈尖端,『天生萬物皆養人』,這些不出聲又忠誠的東西,真的很好,我們應該要感恩。但如果人再破壞下去,不能平衡發展和保育,終會毀滅。」

近年極端氣候現象漸生,最近又有超強颱風山竹,他嘆說:「人類對自然過份虛耗:核試射、能源用多了,又不斷建屋——有人住沒問題,沒人住(只供炒賣)就浪費。」古洞周邊也愈來愈多綠地被破壞成棕地。「沒有樹的氧氣,溫室氣體就上升。」

中國人常說:「天生萬物皆養人…」但人類的繁衍及生活,對地球資源所帶來的破壞,大家絕對是有目共睹。人類的生活如沒有樹木及植物的供養,是不能生存的。
權哥
古洞周邊已出現破壞。

「地產會過氣,香港應腳踏實地」

「現在發展傾向地產、金融,但這些會過氣,一逆轉,香港就沒其他東西可以倚靠。」他說。「我們應該要踏實些,例如發展工業、農業,可以用到很多人。要做些穩健、有用的東西,否則會一直被抽乾,很危險。」

實業的作用,例如是回收樹木、製成肥料,「木糠可養菇,賣到錢的,從經濟角度而言木廠都有價值。」早前颱風塌樹無數,大量樹木要被送去堆填,權哥說:「早就應發展木工廠回收樹木。」他說:「現在的經濟是幾代人的成果,要給接班人,應投資到青年人創業、工藝技巧等方面。好過什麼都沒有,只剩建屋、炒股。」

「木工班是很好的環保行動,木頭本來會送去堆填區,現在變成學習的機會,做了木凳出來,又環保又可以坐坐。」權哥說。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在2012年開始為人認識,初時內容為將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的農地發展成商業及住宅區,後來將坪輋/打鼓嶺剔出,改納新界北計劃。整個發展一直爭議甚多,牽涉問題包括邊境融合、扼殺農業、利益輸送、程序不公等,計劃未落實,該區已多次發生強拆、逼遷事件。
計劃最快將於2019年就第一期收地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並在下半年正式收地。

「用手機不能認識木,要有體驗才有色彩」

然而如今,新界東北發展在即,在颱風山竹後大家開始注意到氣候、環保問題時,「最後幫到那些樹的(木廠)都要消失。」他只希望木廠能獲保留,「再給我地,也沒經濟能力搬遷。我都70歲了,都沒什麼能力,現在木材用得到,讓青年人知道木和人的關係,幫助到人類很多,我就很開心了。」他說。「木廠用地都不是很大,10,000呎左右,對東北發展也起不到很大作用,木廠既然有用,為什麼不能保留?」

「要認識木,只看手機沒有用,始終要體驗才知道。這裏就像是對木有興趣的人的燈塔。」他說。「一樣事物要發光,要有體驗。」說着他唸起幾句諺語:「『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插秧時有時間看看,發現天空,色彩就會出現。」

「『身心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看似落後,其實是向前。沒有向後的推動力,哪有向前的跨步?」低頭,可看到人類的根來自土地,回首,會見到這些看似「落後」、紮根土地的實業,正讓人類生存至今。永續、可持續的意思,或者就是如此。

政府一句「好走啦」,木廠就要被消失。希望有人發聲,讓木廠可以繼續存在。
權哥
權哥開心地說:「摩根士丹利的職員、大學教授都有來過,沒想到他們會來。」

「幫到社會始終想繼續」

東北發展消息出現多年,他說自己已是隨遇而安,「我自己幾十歲,沒所謂,結業便享受自己的人生,但木廠幫到社會,始終想繼續做。日後或者我不存在,但有新的青年人會接手,就像跑步的接力賽,可以繼續,不會停下來。」

面對這次拆遷危機,他說如果真的要拆,那些回收來的木,終又要送去堆填。「最好是保留,讓木廠繼續為環保出一分力。」

權哥說,農業、養殖業長期被壓抑,年輕人只得跑去做地產經紀,但回頭做木工,心態上會舒服得多,「可以教他們親力親為,用勞力換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