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膠假環保】流入海洋、魚類照吞 學者:最後都是去堆填區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歐洲議會今日以大比數通過法案,2021年起全面禁止歐盟國家使用即棄塑膠產品,如飲管、餐具和棉花棒等,防止塑膠製品污染海洋。回望香港,施政報告才於去年提出,政府將帶頭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並積極研究禁制即棄餐具的可能性。「減塑」、「循環再用」成了口號,市場更出現新興塑膠,聲稱不以石油作原材料,而以植物製成,且分解後可以變成堆肥物料。
這種可分解的塑膠,看似能解決塑膠污染問題,然而有學者指出,要分解這種塑膠,需有一定的條件配合,惟香港根本沒有相關配套,最終這些原來可分解的塑膠,可能被送去堆填區,又或流入大海,成為海洋生物殺手。

去年不少商戶均棄用傳統塑膠物料,轉用一種聲稱可分解的塑膠,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資料圖片/陳嘉元攝)

手搖飲品近年大熱,但你又有否留意,手上飲品的膠杯,是用哪種塑膠製成?近年不少商戶均棄用傳統塑膠物料,轉用一種聲稱可分解的塑膠,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天仁茗茶香港特許經營商賓仕國際主席陳錦泉於去年曾指,會於今年推出以可分解物料PLA製造的透明塑料杯,取代現時所用的紙杯;至於本港PACIFIC COFFEE的網頁上亦顯示,該店的凍飲杯「由100%可被分解的栗米合成品製成,而非廉價石油副產品、垃圾袋亦加入了新技術,令塑料可於一至五年內被自然分解」。以自然物料製成的塑膠蔚然成風,到底這種可分解塑膠,是保護自然的出路,還是人類繼續自欺欺人的藉口?

可分解塑膠由植物材料製、或加入化學物

可分解塑膠分為多種,第一種是可生物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及堆填生物分解塑膠(Landfill-biodegradable),前者將PLA與普通塑膠混合,吸引微生物侵蝕,令塑膠加速分裂;後者是製造商在生產時,為塑膠加入化學物,聲稱在堆填區環境內能分解物料。另外,據消費者委員會資料顯示,可分解膠袋的物料部分由光解塑料製成,其混合特殊樹脂,經陽光照射後,會慢慢分解成細小的膠碎片。另外,還有一種近年大熱的「可堆肥塑膠」(Compostable),當中又以PLA(聚乳酸)最為人所熟知。PLA一般由粟米澱粉製成,並需要在58-70℃的環境,加上一定的濕度,同時具有充夠氧氣的條件才能被分解,分解後的材料可以用作堆肥或還原成天然物料。

「可堆肥塑膠」(Compostable),當中又以PLA(聚乳酸)最為人所熟知。PLA一般由栗米澱粉製成,並需要58-70℃的環境,加上一定的濕度,同時具有充夠氧氣的條件才能被分解。(黃文軒攝)

香港無分解PLA塑膠設備 

這種可堆肥塑膠看似能解決現時的塑膠污染問題,不過,香港現時並無化學堆肥機可提供PLA的分解環境,因此可堆肥塑膠無法進入本港的塑膠回收鏈。換言之,所謂的較環保塑膠,最後也會送去堆填區。「現在香港沒有回收公司肯將PLA膠回收再造,反而日常使用的傳統塑膠,可以將其回收重用。」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保育經理楊松頴解釋,可堆肥塑膠屬第7號塑膠(其他類別),如市民不慎將PLA塑膠混入1-6號的普通塑膠中作回收,甚至可能會影響其他類別塑膠的回收情況,對回收品造成污染。

在面對這些新興塑膠物料下,我們要反思,究竟哪些才是真正環保的選項,並適合香港環境採用。切忌見到有塑膠製造商聲稱某些塑膠環保,企業及大眾就盲目認同,而不理會使用塑膠的結果。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保育經理 楊松頴
可堆肥塑膠無法進入本港的塑膠回收鏈。換言之,所謂的較環保塑膠,最後亦只能淪得留在堆填區的下場。(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一名女學生Rainbow在了解PLA最後下場均會落入堆填區時大感驚訝。

不能分解的「可分解塑膠」 與傳統塑膠無異

記者日前到銅鑼灣訪問市民,發現部分市民均不太了解塑膠種類,亦不知道香港並無分解PLA所需的配套。一名女學生Rainbow在了解PLA最後下場均會落入堆填區時更大感驚訝:「本來以為植物性的膠較少塑膠成分,應該較容易分解。」

你可能會問,以自然物料製成的塑膠是完全天然,對海洋動物的傷害理應較少?事實並非如此,以上種種聲稱可以分解的塑膠,分解的最後仍會殘餘膠碎片,即微塑膠,有機會沖入海洋,被海洋生物吞食。「如果沒有分解條件,這些塑膠其實與普通塑膠沒分別,風化後會被曬乾,然後碎裂,飄入大海,不斷吸收海洋污染物、或農藥,而海裏面有好多浮游生物,小魚吃塑膠,大魚吃小魚,塑膠一重重被「回收」,對生態環境或人類都有潛在影響。」楊松頴解釋。

植物製塑膠衍生其他環境問題

PLA主要以粟米澱粉製成,楊松頴提醒,植物製的塑膠製品看似天然,但我們仍要思考,利用自然資源去造膠是否是最理想使用資源的方法:「在使用這些塑製品時,我們要考慮背後是否需要特地砍伐樹林?現時糧食競爭大,又是否要種植大量甘蔗、粟米去製造塑膠?」

新興塑膠物料與傳統石油製塑膠,究竟哪種較環保?楊松頴指難有絕對答案:「我們要反思,究竟哪些才是真正環保的選項,並適合香港環境採用。切忌見到有塑膠製造商聲稱某些塑膠環保,企業及大眾就盲目認同,而不理會使用塑膠結果。」

香港現時並無化學堆肥機可提供PLA的分解環境,本地亦沒有回收商負責回收,因此可堆肥塑膠無法進入本港的塑膠回收鏈。(資料圖片/陳嘉元攝)

2050年全球塑膠總重量比魚更重

香港環保署曾表示,可降解的物料需要與空氣接觸及適當的環境以進行分解,惟本港處理廢料的程序未能提供合適環境,「環保膠」最後也當一般垃圾,被棄於堆填區,因此對減低垃圾收集量幫助不大,亦未能減輕堆填區的負荷。聯合國環境署於2015年亦曾明確指出,「生物可分解」標籤可能鼓勵民眾隨意丟垃圾,而這種塑膠仍會流入海洋,因此無助解決塑膠污染問題,鼓勵人們不要依賴科技解決污染問題。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研究報告指,目前海洋垃圾數量已是50年前的20倍,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垃圾重量將超越全部魚類總重量。楊松頴說:「最基本的,海裏的膠就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而來,為何我們不是從源頭減少造膠呢?自備餐盒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加上業界思考新方式推動市民大眾去減塑,會不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保育經理楊松頴指,政府可增加誘因鼓勵業界履行生產者責任,業界亦應思考新方式推動大眾減塑,市民亦可自備餐具走塑。(王譯揚攝)

「地球一小時」是全球最大型的集體環保行動,亦是世界各地的市民、團體、商界和政府的共同承諾。參與的方法十分簡單,大家只要在指定的時間,將非必要的燈及電器關掉便可。藉著「地球一小時」活動,提高市民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並鼓勵市民在熄燈一小時後繼續改變,從日常生活著手,減少能源消耗,實踐可持續生活。

「地球一小時2019」
日期:3月30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點30分

世界自然基金會鼓勵市民於各個生活範疇實踐低碳生活, 延續「地球一小時」的精神。
• 於活動網頁 (www.earthhour.hk) 登記支持「地球一小時」,並於社交媒體向親友分享及作出呼籲,共同宣揚「地球一小時」精神,一齊為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 拒絕使用即棄塑膠用品
• 節能減廢,實踐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