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推海洋廢物圖鑑收錄101種垃圾 香港十大海洋垃圾又係乜?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它們」被海洋吞到肚子去,到某一天海洋「飽和」了再吐出來,它們就成了「垃圾」。人們把垃圾拾起來,它們被海水磨蝕得失去原形,甚至多了一點不同,定睛幾秒方才看得出個大概:有已經發霉凹陷了的浮球、被貝殼類附生的發泡膠,還有鏽蝕了的鋁罐。
有台灣團體把這些被吐出來的海洋垃圾拾起來,將垃圾分門別類、拍下照片,加上說明,製成台灣第一本海洋廢物圖鑑,望人反思海洋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圖鑑裏有一句這樣說:「大多我們製造的垃圾,其實不會消失,只是轉化了不同模樣,繼續存在著。」讀畢此本海廢圖鑑,讓人思考海洋垃圾從哪裡來、哪裡去,生活中又是否必須製造許多不必要的垃圾呢?

台灣組織RE-THINK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近日收錄了台灣101件具指標性的海洋廢棄物,號稱是全國第一個海洋廢棄物圖鑑網站。甫進入網站,便見到一張又一張圖:那是他們撿起來的海洋垃圾。他們靠捐贈者或自行到海邊收集海洋垃圾,拿回來後仔細清潔好,再為它們拍攝360度的立體相片,放上網上加入說明,便製成了海洋廢棄物圖鑑。

海洋廢棄物圖鑑為101種廢棄物分門別類,當中包括食品類、生活類,醫療類等等,同為廢棄物標明材質、常見度及捐贈者等等,並列出各類它們的出沒地點。(網上擷圖)

海洋廢棄物圖鑑為101種廢棄物分門別類,當中包括食品類、生活類,醫療類等等,同為廢棄物標明材質、常見度及捐贈者等等,並列出各類它們的出沒地點。廢棄物其中一種最為人熟悉的包括中國大陸漂到台灣的農夫山泉水瓶蓋,圖鑑列明此類水瓶蓋經常著潮流漂來台灣的北海岸或金馬澎湖,並是從各式外地飄流到台灣的膠樽中,為數佔眾多的一種。

組織RE-THINK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圖鑑製作了約一年,而圖鑑上的廢棄物主要來自環保團體的捐贈、自行淨灘或參與者提供。他們又表示,希望透過運用衝突的視覺,以精品、玩具的方式來呈現垃圾,讓小朋友比較容易親近,建立一個全新的教材,以另類的方法來引起關注。

環保促進會本月公布今年香港的「十大海洋垃圾」,第一位為泡膠碎片,數量較去年大增26%,該會認為,發泡膠數量急增與「山竹」有關。另外,第二位則為塑膠碎、第三至第十位分別為玻璃碎片、香煙/煙頭、外賣容器(膠)、其他塑膠/發泡膠包裝、飲管/攪拌棒、建築材料、其他膠袋及瓶蓋。

香港垃圾可飄至台灣 環團:海洋垃圾漂流影響亦不容忽視

圖鑑收級的垃圾來至不同地區,當中又會否出現來自香港的垃圾?答案是並非不可能。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WWF)去年曾做過一個實驗,在香港的排水道及坑渠投放不同GPS裝置,並在網上追蹤其路徑,觀察垃圾流進大海的下落。研究結果發現,其中有一部裝置最遠可飄流至台灣。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經理(海洋保育)楊松頴指,由於海流、風向等物理因素,會把垃圾帶至不同地區,影響無遠弗屆,因此海洋垃圾漂流對當區以外的影響亦不容忽視。

台灣海洋垃圾嚴重,那香港情況又如何?楊松頴指,WWF曾與台灣團體交流及實地考察,發現台灣與香港兩地的海洋垃圾類別類似,以生活及漁業垃圾為主,而香港的海洋垃圾問題同樣嚴重。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其他團體的「育養海岸」調查,香港的海洋垃圾主要以各種即棄塑膠產品為首,例如膠樽、餐具、餐盒、飲管、塑膠包裝物等。「由於香港社會普遍有「即棄文化」,每日均產生大量即棄垃圾,加上未有充足的生產者責任制提供誘因,令生產者和消費者改變使用和處理塑膠的模式,一旦廢物管理不善就令垃圾流入海洋。」

香港的海洋垃圾問題同樣嚴峻,垃圾種類亦一樣包羅萬有,圖為塑膠袋及棄置藥膏。(鄧倩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