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泰國史】神婆撮合嫁港兩渡死城劫災 芳姐:97前乜都好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芳姐的同心泰國菜館在打鼓嶺道花園旁開舖近20年,她見證機場搬遷,一夜之間,九龍城如同死城。到底見慣變遷,她打從心底不會留戀——不論是從泰國嫁港、在九龍城建立生意王國,到今天啟德發展帶動九龍城區重建。她當然覺得可惜,同時心裏已計劃好,重建來時,便回泰國繼續做生意。
「我不是留戀的人。不值得,不是你的,你在九龍城的舖位,買回來一樣會被人收購。不如去試新的,或者會更好。」她說。
(此為【九龍城】專題系列之五)
攝影:高仲明

芳姐,同心泰國雜貨和菜館的老闆娘。

憑一個勇字 19歲嫁到香港

68歲的芳姐泰名Sea-Chan Veerarat,父親來自潮洲。芳姐的爸爸,七歲父母雙亡後,混過黑社會,試過膽粗粗走山路到香港去,後來不願討親戚照顧,又跑到泰國,跟親戚學造煮食爐,這樣的一個潮洲男人,女兒說:「沒在二戰時死掉,很厲害,很不錯了。」

有其父必有其女,芳姐做什麼事都只憑一個勇字。爸爸和同是華僑的媽媽結婚後,在曼谷開工廠做建材器具,芳姐是大家姐,小四畢業後便要幫忙管數。她19歲跟人去旅行,發覺世界很大,只懂泰文不夠生存。爸爸為人老實,時不時被拖數,追債事項由懂泰語、中英文的她去辦,試過自己深夜去窮鄉僻壤追數,「不怕,怕什麼。」

同心雜貨做到今天,「供了三個子女,去外國讀書,有一個是教授了。」芳姐說。
同心雜貨千禧年代前已座落九龍城,泰國運來的新鮮食材就甫在啟德機場落地,過一條大路就到店面。(受訪者提供)
芳姐在在九龍城建立自己的生意王國,已經25年。
「最初阿姑說接待我們去香港,誰知擺了個陣,我阿媽都矇盛盛,不知是相睇。」
同心泰國雜貨店老闆 芳姐
「我阿叔住城寨,在裡面做手袋,鬧我阿媽為什麼嫁我來香港,害我被家姑欺負。」芳姐說。

上門問卦 撮合姻緣

早有不少潮洲人和泰國人在泰國和香港結為姻親,芳姐有親戚在香港開神社,做神婆,其實就是媒人,芳姐後來的丈夫和家婆上門問卦,神婆阿姑說要給他介紹一個神賜給他的老婆,其實就是芳姐。「來時沒看過一張相。」她說:「最初阿姑說接待我們去香港,誰知擺了個陣,我阿媽都矇盛盛,不知是相睇。」

+3
「爸爸說,別理你阿媽(叫你嫁到香港)。他從來不願意勉強我,說這句我反而想,算數,OK。」
芳姐

香港親戚做媒人 「為幫輕阿爸生意便嫁來」

男的帶她去油麻地永安公司行街,她給弟弟買太陽眼鏡,「他幫我付錢,我說不行!三唔識七幫我畀錢?可能他那時覺得我是好女孩。」媽媽一直怕她嫁不出,泰國那時保守,覺得女人30歲嫁不出不是好事,兩母女回到賓館便頻頻落嘴頭:「你剛才是相睇,你嫁來香港吧。」

對於嫁來香港,芳姐沒什麼強烈意願,她一貫爽快:「來也沒什問題吧?來了肯定不會餓親。阿媽知我夠膽。」泰國那役水浸後,家裏工廠一直生意低迷,媽媽喚她幫幫忙,說禮金也有兩萬多元,反倒是爸爸遠洋電話裏一句讓她下定決心:「他說,別理你阿媽。他從來不願意勉強我,說這句我反而想,算數,OK。」

香港人近年喜歡到泰國遊玩,回到香港便掛念異地風味。同心雜貨在工場和餐廳製新鮮泰式食品,街坊買回家可以即食。
「話我懶,唔做嘢。她阿叔說泰國人,千幾蚊禮金就找到個老婆。有一次她說,你等分家咩!我個句又識聽喎,我就走。」
芳姐

25年打滾成九龍城老闆娘

在泰國、香港各擺了一次酒,正式過異地生活。芳姐丈夫也是潮洲人,家住上海街,在油麻地經營粉麵舖。姑姐不喜歡泰國人,乘她聽不明白廣東話,在她面前說難聽說話:「話我懶,唔做嘢。她阿叔說泰國人,千幾蚊禮金就找到個老婆。有一次她說,你等分家咩!我個句又識聽喎,我就走。」芳姐說,當時很多泰國過埠新娘,家婆刻薄、回鄉又沒臉;嫁得好的有,嫁得不好的跳樓自殺也有。「人在異地不習慣啊。那時什麼故事都有。」

「以前有個同鄉話,阿嫂,你趁低迷開舖啦,九龍城是福地。機場駁來啟德道的橋造好了,好多泰國人會來這邊九龍城,人很多。」
芳姐
芳姐一生人打拼是為了自主獨立,「爸爸想太多錢的事,常吸煙,有肺癌。那時我兩邊走,他一個電話我就回鄉,抱住個女回去陪著他過世。那時我生了仔女,是師奶,為什麼要工作?丈夫賭錢,我要有私己錢,隨時可以回家。」

「我想要自由。」芳姐算是異類,她喜歡在香港的自由多於留在泰國被約束。她離開丈夫家族生意後自己找商機,1994年,泰傭多聚在九龍城打鼓嶺道公園聚腳,周日她抱住細女跟朋友幫泰傭匯錢,慢慢做大了規模,便和幾個泰裔女人合伙在啟德道附近做雜貨和匯款,每日朝九晚十二。「你覺得我人點?信得過囉,都做得幾好。」

那時香港已知會回歸,機場又會拆,「以前有個同鄉話,阿嫂,你趁低迷開舖啦,九龍城是福地。」她的商業頭腦得以發揮,先是乘機場入貨的便利,在啟德道跟朋友合資友誼泰國菜館,最旺時每個月賺十幾萬元,年半就回本。空姐是她的熟客,帶她從啟德道走上天橋到機場打折護膚品。「機場駁來啟德道的橋造好了,好多泰國人會來這邊九龍城,人很多。」

在同心菜館煮好的泰式咖哩食材:泰北的苦葉湯(上左)、由魚煮成的辣椒醬(上中)、沒椰汁的喇沙湯(上右)、喇沙魚肉(下左)、通菜咖哩(下右)。
「九七之前乜都好,每一行都好,飛機日日飛,幾萬人人流在機場,九龍城間間舖爆棚。機場最後一日,我看着香港人來影飛機。十月一日,一落千丈,整個九龍城變死城,沒人。」
芳姐

機場遷出後一夜死寂 「九七之前乜都好」

現在天橋斷了,機場也拆遷,菜館能收支平衡已經很好。「九七之前乜都好,每一行都好,飛機日日飛,幾萬人人流在機場,九龍城間間舖爆棚。」芳姐坐在城南道指住天空,「機場最後一日,我看着香港人來影飛機。十月一日,一落千丈,整個九龍城變死城,沒人。」後來友誼也因爭拗而拆夥,2000年她接手朋友的同心泰國菜館,在前舖賣雜貨,閣樓偷偷賣鴨肉河、豬雜河,也賣些泰國家鄉藥膏,在九龍城繼續見證香港大事,「2003年沙士,搭飛機返泰國得我同老公」。

現在芳姐很放心把店面交託給其他同鄉下屬,比較輕鬆,只每天下午來看舖。

即便如此,九龍城由留守的泰國人築起了社區網絡,他們住入舊唐樓,在地舖開店,令這舊城區未有陷入死寂。芳姐的生意也做得不錯,同心泰國雜貨店從曼谷即摘新鮮蔬菜送到香港,出貨給九龍城的泰國餐廳,「有客落單便跑來買,近嘛,買螄蚶、椰菜苗,我們的貨靚呀,又處理好,他們可以即煮。」她的貨品,也賣給泰裔和華裔街坊,「最受歡迎是我們自製的海鮮醬、咖哩和芒果糯米飯。有些熟客幫襯廿幾年,香港客也很多,在泰國旅行食過返尋味。」

芳姐坐在舖前,見人便打招呼。「開舖很忙,日子有些寄託,很不錯。」

或許是移民史中,每個小人物的共同感覺——以前芳姐不明白,身為潮洲人的父親為什麼總是提著鄉下,「現在我來了香港,終於明白,為何自己總是常常想回泰國。」她說。「真的明白了。」

千禧年代末泰人家庭問題多

如果說芳姐是九龍城區發展以來的贏家,扎根社區逾十年的基督教宣道會泰人恩福堂及服務中心,看到的則是千禧年代末泰人社區另一面。傳道人黎李翠玲在泰國宣教12年多,回到香港決意要為泰國人服務,她在現在已因啟德發展而變成地盤的世運公園跟泰傭聊天,請他們到太子道的泰人恩福堂學中文,學習本地文化。恩福堂2007年購入沙浦道的2,100呎單位,位處市建局今年二月宣佈重建的範圍之內。

市建局宣佈重建啟德道、沙浦道。因為沙中線和啟德發展,九龍城在此前早已被各大地產商爭奪土地發展。
「泰國女性來了幾十年,沒朋友,華籍丈夫比較大男人。」
基督教宣道會泰人恩福堂及服務中心傳道人 黎李翠玲

「人在異地,沒朋友,語言不通,是很淒涼的。」黎李翠玲說。他們是全港唯一主責服務泰國人的社福中心,主要為九龍城有需要的街坊提供醫療、教育和社福等幫忙——泰人因語言不通,不敢看區內義診;泰港教育文化不同,家長和子女時有期望落差;因為語言泰人也很難接觸社福資源。「泰國人文化比較內聚,他們只會跟同鄉分享生活,這個空間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家。」

他們跟泰人相處多年,看到文化差異帶來的家庭紛爭和異族婚姻難題,黎說:「泰國女性來了幾十年,沒朋友,華籍丈夫比較大男人。」泰人不習慣做「社福機構的會員」,他們更加依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同鄉介紹信任的人幫忙。黎李翠玲試過凌晨兩三點接到街坊致電求她幫忙,上樓發現泰籍丈夫打到老婆流血又想吃藥想要自殺,她立即報警。「要24小時on call。」

泰人恩福服務中心社工林翠薇(左)、泰人恩福堂傳道人黎李翠玲(中)、泰裔傳道人贊的(右)。中心服務約一百個泰裔家庭,主要集中九龍城。
「一劏十也有。租金貴了很多,人來的,香港這樣下去真的不行……住得太細,很容易出事。」
黎李翠玲

重建來了 泰教堂:要考慮當區需要

香港的房屋問題在眾多政策低下成了死局,至近年愈演愈烈;受罪的是基層,較難獲得資源的少數族裔更甚。泰人住的單位愈劏愈細,「一劏十也有。租金貴了很多,人來的,香港這樣下去真的不行……住得太細,很容易出事。」黎說。九龍城舊樓多,自啟德發展和沙中線以來已吸引許多地產商買地重建,恩福堂身處大廈如今也要重建,改建為中小型住宅和地下廣場。受影響的泰裔街坊很擔心,問他們何時要搬?可以搬去哪裏?租金如何?「我們便慢慢解釋。」黎說:「但我們搬也不知去哪裏,政府賠償也不知能否買過新的地方繼續服務。」

泰人恩福堂希望重建後可以在原區安置,保持對於香港泰人社群的支援。

前線社工林翠薇說,如果發展打散九龍城泰裔社群,很難再如以往集中他們,令他們生活不順時感覺有懂泰文的人在身邊。「這不是冷冰冰的中心,這裏辦的語言班、功課輔導班等聚集了小朋友,又聚集了家長一起煮餸。」她說:「希望政府不是只一方面收樓、說賠償,另一方面也去了解這區服務對象的真正需要。」

沙中線延期已久,有說受紅磡站工程醜聞影響,通車日子仍然未明。

「香港就是一雞死、一雞鳴」

2003年,芳姐舖位租金大約二萬元,今天已經加到九萬元。「一加兩萬、三萬元。業主說原因是『市道係咁,個個都加』。你要睇市道,不是逼死租戶的嘛!但香港是這樣,一雞死、一雞鳴,好得意。」她說:「有客都唔怕加租,不過舊年蝕錢。」

芳姐跟九龍城街坊都熟稔,發展面前,總不能說沒有不捨得。
是住慣了,有感情,怎會不親切?但做不下去也要走,難道站在街上哭嗎?我不是留戀的人。不值得,不是你的,舖位買回來一樣被人收購。不如去試新的,或者會更好。
芳姐

「這區樓都舊了,講真,發展是好事。」她對發展沒大感覺,只覺得樣樣得個講字。「郵輪拍板,根本都冇。地鐵建好,我都回家了。舊機場20年,做到什麼?」手指指向即將重建的啟德道,她一直建議在九龍城發展泰Town,但未成事:「這邊拆、那邊拆,我猜我這條街是第四期發展,一幢一幢來,是不是?」

她眼中的泰二代對九龍城感覺不太強烈,留守的第一代也老了。她贊成年輕人出外去闖,說政局混亂小市民沒着數。「我不擔心重建,快點來收,我光榮退出。可能去別處更好呢,我在泰國很多事做,有兩份生意,做貿易,不需要在香港。」問道九龍城小曼谷消失不可惜嗎?「是住慣了,有感情,怎會不親切?但做不下去也要走,難道站在街上哭嗎?」芳姐說。「我不是留戀的人。不值得,不是你的,舖位買回來一樣被人收購。不如去試新的,或者會更好。」

她說:「我不是留戀的人。不值得,不是你的,舖位買回來一樣被人收購。不如去試新的,或者會更好。」

【九龍城】專題系列報導,詳看:

【九龍城・重建】小曼谷恐消逝 市建局落區一句話傷盡泰國居民心

【九龍城・重建】無不散筵席?友誼泰菜館老闆:以為發展好點知…

【九龍城・重建】重建18年首設六種語言 少數族裔輸在起跑線?

【九龍城・泰國史】70年代過埠新娘起革命 融入小潮洲蛻變小曼谷

【九龍城・泰國史】神婆撮合嫁港兩渡死城劫災 芳姐:97前乜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