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營盤Café開不停 公廁變公園 團體憂影響街坊原本聚腳點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西營盤爹核里(David Lane)只有4個街號,由4幢兩層高唐樓、臨時公廁和小型公園組成,其中4號樓宇正向城規會申請改作臨時食肆用途,臨時公廁則還原為正街休憩處。地區組織推斷新食肆為文青Café,惟區內文青Café已飽和,而街坊最需要是是休憩處,組織成員憂慮新「正街休憩處」破壞由民間自發形成的街坊聚腳點--「正街地標」。

西營盤地區組織不時以公廁旁的鐵網公佈活動,恰如西營盤地標。(黃寶瑩攝)

地鐵通車 文青Café生意未如預期 張啟昕:已飽和

爹核里四幢唐樓現無人居住,1號及2號仍保持原貌,3號和4號則被翻新,其中4號原為本地老品牌余均益辣椒醬的舊工廠,於2014年賣出。地區組織城西關注組成員張啟昕指傳聞4號唐樓現由前港英政府時代高官夏鼎基(Haddon Cave)後人持有,而4號現向城規會申請改變用途為臨時食肆,為期5年。

張啟昕估計新食肆為文青風格的café,「從格局推斷不會是中式菜館,規模較小,因下層只能放數張檯,應是類近正街的The Hideout Coffee House或私房菜。」她指餐廳裝修工程暫時未對街坊有太大影響,關注組會密切監察營業後的噪音、排污等問題。去年以「我是文青 我參選」為選區會口號的張啟昕,也認為現時西營盤的café已飽和。她指第三街才剛有café倒閉,「老闆以為地鐵通車,加上多了文青來中上環,才開設café,但沒有預期中理想,做不住。」

若由皇后大道西至高街計算,西營盤已有5間café,客源主要是新樓盤的外國住客,如縉城峰住客。張表示外國街坊佔café一半生意,其餘都是跨區來的文青,「但文青都是過客,那一個月哪一間café hit(成為熱話)就一窩蜂有人去,去過一、兩次就不會去。」而舊街坊不習慣café安靜的環境及消費能力較低,故生意由外國街坊支撐。雖然近年西營盤有7個新建私人屋苑,惟入住率未滿,如西浦(SOHO 189,2013年入伙),新建的Kensington Hill則尚未入伙,故張認為西營盤未必可再容納多一間文青café。臨時公廁現時使用人士主要是附近地盤的工友,預計新樓盤落成後則需求不大,故暫未有影響。

西營盤有Café的外牆設計糅合當區特色--街貓作招徠。(黃寶瑩攝)

新休憩處由康文署管理 街坊憂「西營盤地標」消失

西營盤休憩空間不多,爹核里的休憩處亦只有數張長椅和花盆。(黃寶瑩攝)

西營盤街坊最需要是什麼?張啟昕指不論新舊街坊均表示,最需要的是休憩空間來聚一聚。

據2011年人口普查,西營盤區人口約5萬人,區內休憩用地只有15個,其中6個休憩處因港鐵及市建局工程而封閉,區內可供市民休憩空間少於20,000平方米,即是人均公共空間面積是0.4平方米,遠低於政府規定的2平方米。為建西港島線,港鐵曾徵用不少西區休憩用地,現工程完成,港鐵將「還地於民」,當中爹核里臨時公廁將於2017年第二季變回「正街休憩處」。

不過,張啟昕認為「正街休憩處」的新規劃圖顯示,公園與街道間使用大花糟與欄杆圍封,「阻礙街道與公園內的街坊互動。」

現時,爹核里臨時公廁旁的變電站圍欄掛有「正街街坊通訊版」,由街坊設置,用作公佈社區資訊和地區活動。通訊版旁掛滿西環環保組織「營盤耕作」與居民用膠水樽、膠拖鞋盛載的植物,還有「城西關注組」的漂書櫃,放置區內收集的書本。基本上,區內的社區活動都在正街這個位置集合,早前吸引近千人的「毛記十大勁曲金曲分獎典禮」亦於通訊版前直播,「這個位置(爹核里臨時公廁)可以說是西營盤的一個新地標,由街坊一手一腳凝聚起來。」張補充。

她憂心新休憩處在康文署的管理下,將扼殺街坊現時自然而生的「聚腳點」,「最怕康文署即使沒人投訴也照拆(通訊版、漂書櫃和植物)。康文署管理的公園定期有人巡查,管理較嚴,只好找另一個地方擺放。」

西環環保組織「營盤耕作」與居民用膠水樽、膠拖鞋盛載的植物粉飾鐵網。(黃寶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