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婦女變身手作人 與設計師編出新設計:變得自信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四位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中的尼泊爾婦女,最近遇上兩位設計師,一同設計出咕臣套、坐墊、髮帶等編織物,這天桌上堆滿了製成品,芥辣黃、粉紅、深藍……等等,怎麼會有深色?尼泊爾的衣飾不多是鮮色的嗎?那時婦女聽到用深藍色,都難以置信地看着Tina。「最後有些bombom(流蘇)用了鮮一點的藍色。」Tina笑着說。設計師和婦女的想法融合在一起,大家都開心地說:「It looks good。」

四位少數族裔手作人(左起)Kabita、Santi、Kala、Surasmi組成「Indreni(彩虹)」編織隊約5年,這次做出新嘗試,一開始對用藍色很沒信心,也不相信自己,現在卻覺得成品很漂亮,而且自己原來可以做到。(龔慧攝)

四位香港基督教服務處(HKCS)中的尼泊爾婦女,最近和太古地產合作,在聖雅各福群會升級再造中心的設計師符士汶(Sam)和何詠盈(Tina)的協助下,織出一些咕臣套、坐墊、髮帶等,還有正在趕工的捕夢網(Dreamcatcher),成品將在本月14至16日的大型慈善活動「同一添」義賣。

這班婦女已組成「Indreni(彩虹)」手工藝隊5年,她們有人在此土生土長,另一些人也已在香港生活了七年。一開始她們在HKCS的少數族裔服務中心參加活動,後來HKCS開手工藝導師班,她們便報名了,經培訓後出外教班。期間藉着一起編織,有了和同伴分享心情的時刻。

多年來除了教班,她們只做些小手工如坐墊、髮飾,或許正因如此,一開始她們對自己的作品很沒信心,「都是我們平日在織的,沒人會買。」當初婦女Kala說。然而HKCS計劃主任黃婉薇卻直指她們手藝很好,是個很好的手作人。

這些流蘇婦女稱之為「bombom」,是鮮色以外她們最喜歡的元素,部分也用了鮮色,整件製成品融合了設計師和她們的意見。(龔慧攝)

膚色不同 夢想一樣

由是設計師Sam和Tina走到中心,和這班手作人一起研究如何提升產品的價值。在談設計之前,Sam看見壁報上貼着婦女的夢想——老師、醫生,聊起天時,更有婦女也說希望能買樓。Sam說:「發現雖然大家膚色、國籍不同,但想的都是一樣,不需要因為外表不同而標籤她們。」平日這班婦女也參加了很多義務工作,「我們希望用自己的長處幫人。」Kala說。每年HKCS都會在婦女節頒獎,她們是金獎的常勝者。

然而在香港生存並不容易,這班婦女的丈夫都多只能在地盤工作,因此對她們忙着編織有點不理解,婦女Kabita說:「丈夫常問,你總是在忙這些,能賺多少錢?」但這次計劃她們每做好一件成品,便會獲得數百元資助,她們當時開心得拿着錢拍照,說:「我要立刻買東西回去給丈夫和兒子。」丈夫都很驚訝,發現她們原來都做到些事情。而且可以在家一邊照顧家庭一邊編織,缺乏就業機會的她們不用再苦苦地找工作。

婦女Kala笑指一開始聽到要用藍色她們都很猶疑,現在卻很滿意成果。(龔慧攝)

設計師:不想命令 深色作主軸 襯托鮮色流蘇

這次計劃,這班手作人卻遇上一大難題——一向愛鮮色的她們竟要嘗試用深藍色。Kala說:「我們覺得鮮色比較能表現到開心的感覺。」另一婦女Surasmi也說:「跟我們一向用的顏色不同,不知道人們喜不喜歡。」

Tina不想命令她們,「合作是雙方面的。」因此部分產品保留鮮色做法,另一些則嘗試新顏色。設計師跟她們說要顧及不同人的喜好,用藍色也因想用廢棄牛仔布,是有價值的,打了板,她們看了覺得也不錯,開始試做。後來坐墊周邊的流蘇bombom,有些還是按婦女喜好用鮮一點的淺藍來做。Kala說:「這看來真的很好,我們現在很開心。」

設計師Sam(左)和Tina(右)說,不希望空降,全程都有婦女參與,一起討論。(龔慧攝)
Kabita示範教庇護中心會員Susana(右)編織,Susana當天也對其他沒學到的製成品很有興趣。(龔慧攝)

受惠者變付出者 教庇護工場會員編織

然而義賣不能只做三兩件,她們只有4人,又要照顧家庭,壓力很大。聖雅各福群會業務經理陳家裕(Terry)想到,可以請婦女教旗下庇護工場的會員(復康人士)做,「角色轉移了,一直以來由HKCS給服務她們(婦女),她們是『受惠者』,但她們可以不永遠都是受惠者,而是回頭教別人。」

剛到工場時,婦女都有點緊張,Kala說她們不懂廣東話,又不知道復康人士明不明白,但結果她們靠自己做動作示範,他們已經學懂了。個多月來會員做了30個坐墊,這班婦女終於鬆一口氣。同時,她們也很高興彼此可以互相充權,「我很喜歡分享我們的技藝。」Terry指:「現在常說官商民合作,但這次之後發現其實應是官商民民——NGO(非牟利機構)都可以走多一步和另一個NGO合作。」

這些婦女一開始很害羞,經過合作後,和設計師已打成一片,有說有笑。(龔慧攝)

「原來我也可以」 婦女為完成作品驕傲

Kala自言:「我變得更有自信,發現我們也可以做這些東西,我們為此而驕傲。」當日她們甚至乘訪問空檔問Tina拿材料繼續完成捕夢網,更打算請教Tina產品營銷的技巧。這個計劃似乎激發了他們的動力,令她們多行一步。

設計師也走多了一步——這是她們第一次和生產者合作,發現從前沒關心過生產的人。Sam說:「這次計劃要真的很落地地想,究竟生產者能力去到哪裏,如何發揮她們的潛能,大家如何互相配合,令我們覺得美,她們也做得開心。」她又指:「是要真的去關心她們的內心世界、故事、夢想,再在她們的世界找回她們想要的東西。」

這些坐墊由一班婦女一手一腳織成,上面的波波也是她們提議加上的。(龔慧攝)

設計師:重新關注昔日忽略的生產者

除了意念要磨合,彼此的感受也需要關心。Sam指:「會關心她們覺得舒不舒服,平時不會顧到。」Tina說:「今天很感動,因為見她們的心情放鬆了,已經克服了,我想她們將來會更加好。」

這次這班婦女擴闊了眼界,懂得用鮮色以外的顏色,又學了包裝、定價,除了這次計劃中會在14至16號擺檔,她們以後也打算去不同的市集。5年來默默發着微光的彩虹,終於要讓大眾看見她們煥發的彩光。

「同一添」活動詳情
日期: 2016年10月14至16日(星期五至日)
開放時間: 中午12時至晚上8時
地點: 鰂魚涌太古坊康和大廈1樓ArtisTree
入場: 免費(歡迎捐款)

製成品除了坐墊,還有斜揹袋、髮飾、杯墊、紙巾盒等,色彩繽紛。(龔慧攝)
這班手作人的隊名是「Indreni(彩虹)」,現在終於要大放光芒。(龔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