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聯和市場年底招標活化 舊檔主:若不能保留歷史面貌,拆了算

撰文:林綺琪
出版:更新:

「如果活化淨係保留咗個『神主牌』(聯和市場招牌),咁又有乜用?」對於粉嶺聯和市場丟空10年後進入活化磋商階段,40多年老街坊何先生表示,活化的意義應該反映一個地方的真實歷史面貌,如果空有形而沒有意義,不如不搞。

聯和市場被丟空10年後,終在今年底招標活化。(梁鵬威攝)

擁有65年歷史的聯和市場,將於今年年底就活化計劃招標,北區區議會昨日就此事討論。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總助理秘書長(工務)黃志斌指出,招標期共4個月,入標者的唯一條件是非牟利團體,具體形式不限,期望能集群眾智慧得出活化方向。

會議上有區議員關注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聯和市場,維修費用非常高昂,或會對非牟利團體造成沉重負擔。黃志斌解釋,發展局會先完成裝修,再交予團體營運。裝修費用暫時無上限,會在確定所需開支後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毋須中標者承擔。建築活化後仍會保留「聯和市場」招牌及內部樑柱等重要部分,且將有一部分用作介紹市場歷史。

中標者開業後需自負盈虧,但如在開業首兩年錄得虧損,政府會向該團體提供一筆過最多500萬元的資助。

陳漢林展示鄉紳於1951年聯和市場開幕時的合照,相片上現時只有一人仍在聯和置業工作,其他均已離世。(梁鵬威攝)

區議員:內部結構適合發展市集、中醫門診

區議員曾在會上提議不同活化方向,例如由社企營運的露天茶座、食肆;亦有議員認為應保留聯和市場的歷史面貌,用作展覽館,介紹該區故事及文化。北區區議員何樹光會後認為,建築早年是街市,故內部結構劃分了多個細小空間,所以發展為市集或中醫門診等較合適。

聯和墟自1947年由居民建墟,政府當時將區內「聯」、「和」字頭的街道,總共60萬呎地售予由鄉紳成立的聯和置業有限公司作規劃,聯和巿場就是墟內首個社區設施。聯和置業秘書陳漢林指出,由於60年代時,巿場的排污、下水道出問題,公司難以應付,遂將巿場交還政府營運。

地政總署現時以短期租約形式,將聯和市場租予民間團體經營垃圾回收中心。(林綺琪攝)

陳漢林9歲搬入上水古洞,初中時偶爾運送家中飼養的小豬和小雞到聯和巿場的天光墟叫賣,婚後更搬進聯和墟居住。他坦言對這地方有情意結,如今聯和巿場活化在即,他有意另組非牟利團體入標,希望搞墟巿賣茶果、缽仔糕等傳統小食外,設立博物館介紹鄉村文物。但他坦言公司不少成員「唔想搞咁多嘢」,或會與其他團體合作。

街坊:建成有機農墟較為接近㱘史

對於聯和墟街坊而言,不少人有特別記憶,他們不約而同認為,如果最終未能充分保留市場的歷史面貌,寧願「拆咗佢好過」。

52歲何先生,在聯和墟住了40多年,父親早年在聯和市場開肉檔。說起聯和市場,他年少時卻是避之則吉,「入面好逼,有臭味,好彩我仲有個阿哥幫手睇檔,我唔使入去。」由於當時肉檔棄置的動物內臟放在街市內數小時才有人清理,故常常瀰漫着惡臭。

這個地方記錄了的,更是97前的自由。他憶述從前的十一國慶,聯和市場外圍會掛上毛澤東畫像及國旗,市場外有人放炮仗;至雙十節,另一批人又會在外牆掛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花牌等。反觀現時這個政治敏感的年代,已不可能有從前的光景。所以他認為,即使活化也不可能重現到當時的真實歷史面貌,假如日後將聯和市場活化成有機農墟、「做番街市」,似乎已是較為接近歷史的做法。

聯和市場後方的地皮,本也是市場的一部分,近年由私人發展商買下,將會建成18層高的住宅。(林綺琪攝)

聯和市場建於1951年,室內外約400個檔攤。據何先生所述,市場曾經熱鬧非常,直至90年代,街坊轉到上水街市買菜,聯和市場開始冷清下來。至2002年市場結業,大部分檔販遷至新街市。

王先生(右)及其姊姊王女士(中)於2002年獲安置遷入新街市,繼續經營糧油雜貨店至今。(林綺琪攝)

攤販遷走後,聯和市場便一直空置,至2010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2012 年起,地政總署以短期租約形式,將市場間中租予民間團體辦短期市集和展覽,目前仍有團體在巿場營運垃圾回收中心。

現時在新街市經營糧油雜貨店的王女士和她弟弟,便是遷到新街市的攤販之一。他們父母由60年代已在聯和市場開店。其實聯和市場不只現存這棟白色招牌建築、6,800呎的部分,本來後方還有2.3萬呎的空間。王女士指出,2002年他們一家遷到新街市開檔時,安置他們的人員亦表示後方空間會改建成公園。惟公園一直沒蹤影,反而最近一個私人屋苑正興建得如火如荼。王女士坦言對舊市場有感情,但現時只剩下一小部分,如果活化後不能保留當時的歷史,倒不如將它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