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已故爺爺患病難吞嚥 大學生創社企賣軟餐:老人要食得有尊嚴
來自香港大學的學生羅卓賢(Jackson)、陳彥彤(Michelle)、何君霖(Bianca),以及香港科技大學學生蘇穎彤(Joey),四人去年組成團隊參加香港社會企業賽,創辦社企「軟膳點 Mealingful」,一舉奪得冠軍。他們與本地軟餐供應商合作,推出網上平台出售軟餐及送餐服務,提供不同款式的軟餐便當,為有吞嚥困難的長者提供糊餐以外的選擇。中秋臨近,他們更乘機推出軟餐月餅,期望向公眾推廣軟餐食品文化。
攝影:龔嘉盛
需求大但供應少 靈機一觸開設軟餐訂購平台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吞嚥研究小組七年前曾做過一次電話調查,發現有六成院友有不同嚴重程度的吞嚥困難,若藉此推算,即本港有約45,800名安老院友有吞嚥困難。有需要的人數不少,但軟餐文化在香港並不普及,四人靈機一動,打算開創平台填補漏洞,將軟餐文化推廣開去,「軟餐的供應商是有的,而需要也存在,但卻沒有一樣東西去連繫兩者。雖然院舍及醫院有提供軟餐,但在家的長者未必有選擇。」
平台聯絡了本地的軟餐供應商,再以專車運送貨物到客人樓下自取,期望能令更多長者及照顧者訂購軟餐。Michelle說:「照顧者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在長者上,如果我們的軟餐便當能節省他們照顧的時間,便能減輕他們的負擔。」他們提供多款軟餐便當,其中一款是雞翼、西蘭花及蕃茄等蔬菜,記者試食了一口雞翼,未入口已聞到雞翼香味,除了口感稍為軟稔及綿密外,味道與一般雞翼無異。
長者因口腔肌肉退化,難以下嚥固態食物,香港不少院舍皆會向有吞嚥困難的長者提供碎餐或「糊仔」,方便長者吞嚥。日本因應當地人口老化,早年研發出軟餐,近年引入香港。軟餐即搞碎食物後,利用酵素膠化劑軟化原有食物材質至軟稔,再倒入模具塑形,還原食物原有形狀,令長者可享受食物原味,有尊嚴地生活。
社會上患吞嚥困難的長者普遍,Jackson便曾有親身體會。去年,他一向龍精虎猛、95歲的爺爺突然身體大不如前,「見他有幾聲咳嗽以為是感冒,後期他變得不願進食。平時他每日都去公園散步,但那段時間就連行出廳看電視的次數也變少」。
爺爺喜愛吃蛋但難咀嚼 體重驟降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四個月,爺爺精神狀態變差,體重又不斷下降,「如果讓他吃肉,他難咀嚼,咬完就會吐出來,也曾經試過不適而噴出食物殘渣」。Jackson說,爺爺生前喜愛吃蛋,家人會特地將蛋放在上湯煮熟再壓碎,方便爺爺進食,「不過一日三餐中,其中一餐爺爺就會『濁親』,我們要幫他拍順才會令他舒服一點。」
後來爺爺因肺炎入院,不久後過世,Jackson除了感到傷心,伴隨而來的更多是自責。「我和爺爺一起生活了20年, 回想起來其實好多徵兆,但我沒有再留意。肺炎在長者中的死亡率頗高,我們想多點人知道,這件事其實是可以預防的。」
對院舍只提供「糊仔」感難過
不止Jackson,有類似經驗的還有Michelle。Michelle嫲嫲住在安老院舍,90多歲的高齡加上有吞嚥困難,院舍只能提供糊仔餐。可是Michelle把一切看在眼裏,卻滿是難過,「每次去探她都見到她吃一堆糊仔,我都覺得不開心,有一種......」她頓一頓,說:「她已經失去了其他娛樂,連食物都這樣,其實好無助。」
去年,Michelle在網上讀過一篇報導,得悉軟餐能改善長者吞嚥困難的問題。四人向社福機構、軟餐供應商取經,卻發現只有部分院舍或醫院有提供軟餐。就讀社工系Jackson亦坦言,「我們向身邊的朋友了解,許多人都不認識軟餐,或者就連我身處的社福界,也有不少人不知道。」
看更多軟餐便當種類:
因此,除了出售產品,四人更多的是想做到教育公眾。他們拍攝了一系列的短片,教人如何照顧有吞嚥困難的長者,「即使長者有需要,照顧者都未必知道有軟餐,我們想告訴大家,其實有解決方法。」Michelle曾想像,未來若軟餐普及化,長者吃軟餐就似到樓下吃飯般方便。
Jackson曾到一間院舍實習,一次端午節,院舍特地買來軟餐糉子向長者派發,「之前他們一向吃沒甚調味的魚、雞,吃到原汁原味的糉子,對他們來說就似很大獎勵,吃得好開心」。也正如他們的社企名稱Mealingful一樣,「Every meal is meaningful,吃飯不只是為了填滿肚子,也想老人食得開心,食得有尊嚴。」Bianc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