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點心師傅】入行10年依然求變 翻新食物賣相 迎合相機食先

撰文:方心惠
出版:更新:

午市過後,餐館唐宮小聚的點心吧長桌擺放着一籠籠賣剩的點心,疊得有人一樣高。雖然部分視線給擋住了,但仍可看到點心籠後,劉建興師傅與其餘5人在吧內預備晚市點心,做個不停。
一覽眼前的點心籠,不見蝦餃、蓮蓉包和牛肉球,只有冬菇、玫瑰花和粉紅豬頭。這全出自於此餐館的點心皆擁有跳脫造型,而劉師傅在迎合傳統之餘也走得更前,興之所至時更製作了不同顏色,表情多多的豬仔包。雖說他的手藝全是承襲既有點心傳統,但他倒希望自己的創作會有更多新意思。
攝影:林振東

點心師傅的工作除要對着麵粉外,在製作炸物時還要時常控制火候及油煙。

下午3時至6時是餐館的「落場」時間,但卻不是廚師休息的時候。劉師傅夾在兩位師傅之間合拍地幹活,他左邊的男生正把一個個小圓球狀的麵團壓成圓形薄片,劉師傅接手把餡料擠進薄片內,迅速地將餡料包好,再交給他右邊的「大隻佬」,由他為包點粘上朱古力粉。

整個過程相當「流水作業」,因他們要製作過百件包點,以裝滿8大籠為目標,劉師傅解釋他們的工作流程:「傳統點心部分有3個火位:腸粉、煎炸和熟籠,但這裏只有7個人,人數少所以什麼都要懂得做。我返早更,早上7時就回來做點心,做到11時開舖,午市會賣走了一部分,落場時繼續做,午市剩下的會連同現在做的一起在晚市出售,通常一日內賣光,翌日再做新的。」

包點做夠了,3位師傅走位,剩下劉師傅把麵團搓成長幼條,再切成一截截短的。這些幼條要來幹什麼?原來,剛才那些粘有朱古力粉的包點放入蒸籠後,就會變成如冬菇般的花紋,因此這個點心有個特別的名堂,叫「松露香菇」。劉師傅再把這些幼條粘在餃子之下,整隻包點也就大功告成。

劉師傅在整個製作過程中手勢純熟,不論有沒有觀眾他也氣定神閒,因為他已當了10年點心師傅,這些年的時間換回來的就是這種工多藝熟。

三人分工合作,短時間內便可製作出一大批松露香菇。

點心造詣 十年磨一劍

做點心的過程雖然一目了然,但箇中的工夫卻並非那麼手板眼見。每個師傅的手藝背後都有它的小故事,劉師傅也不例外。

他的入行經歷,並不像時下年輕人到廚藝學院學習,10年前的他是要邊做邊學的,「我很早就出來工作,本身亦喜歡煮食,在機緣巧合下跟了一個點心師傅入行,到舊式酒樓做,一個點心部有24人,再細分餡檔、按板、煎炸等,一入行我在餡檔做餡,擠牛肉、做鳳爪等。」

他的首道作品是牛肉球。牛肉球不算難做吧,大概是把牛肉餡料像擠忌廉般擠出來,但師傅就看到簡單食物的不簡單之處,他指他的牛肉所用的餡料不單是自家調製,牛肉球的形態也有技術要求,正如擠忌廉講究忌廉形態,牛肉球也不例外,他記得當時要花數日才能把牛肉球做得圓潤。

「3年後開始做包點。包點的做法都是由叉燒包演變出來,所以最基本是要學包叉燒包。」劉師傅剛才所製作包點的技術就是由那時開始涉獵的,「初做的時候餡全都漏了出來,所以起初主要學的是包餡的手勢,學會了叉燒包就可以學其他包點,包括剛才做的松露香菇。」

包餡是作為點心師傅的其中一個關鍵技能。

他不單是邊做邊學,更到不同餐廳工作及學習,每到新的餐廳都是劉師傅進修的機會。儘管點心看來萬變不離其宗,不外乎叉燒包、腸粉、牛肉球,但原來轉工對點心師傅來說絕不是那麼舊酒新瓶,換了餐廳,也就換了技術手勢、用料和用料配搭的要求,因此每次轉工都有所得着。

如是者,劉師傅在10年間到過逾20間餐廳工作。今日所見的、食客有口福地吃到的點心,都是他多年浸淫回來的功夫。

劉師傅已升至主管,因此要與同事商量各種食材的入貨量。

滿足感克服辛酸

10年時間賺來一門手藝,但各有前因莫羨人,劉師傅事實上也付出不少。

飲食業以工時長、壓力大、體力勞動見稱,劉師傅至今也不會忘記當年入行時有多辛苦,「初入行時早上4時開工,可能2時就要起床上班,要捱眼瞓。做飲食業通常都要長時間企,我可能只有那吃飯的半小時和一些小休時間才可以坐,每行都有些職業病,而我就有頸痛和靜脈曲張,有時得去看中醫,手指也因搓麵粉而生 繭及有些彎曲。」

「辛酸時候也有,遇上樓面忙亂的時候,人有時會出錯,將食物放歪了甚至不小心將食物弄到在地上也有,要重新再做,又要被人罵。」少時也曾做過速遞和髮型屋工作的他,隨年歲漸長還是決定排除萬難,留在點心行列,這除是因為年資漸長使人工升至一個水平外,此行吸引他的原因由始至終都很單純。他問記者:「我做的豬頭包靚不靚?看到想不想食?這份工作所做的事可被人稱讚,即使以往只做傳統點心款式,上司也會稱讚我做得好,我覺得很滿足。」

點心師傅需經常站着工作,劉師傅能坐下來休息的時間不多。
與廚房寬闊的樓面相比,後勤的工作地方頓時顯得狹小。
有時候我不當自己是點心師傅,而是藝術家。
劉建興師傅

創意小宇宙 奶黃包變豬頭

劉師傅理應閱歷甚豐,但他說來到新餐廳工作仍有新啟發。

「以前沒有想過點心可以有這麼多玩法,可以做出剛才的松露香菇,讓普通包點扮成冬菇和豬頭等,是來到這裏才試得到。有時候我不當自己是點心師傅,而是藝術家。」此刻他戴上手套,用香芋麵粉包起流心餡料,這是即將於另一間新分店推出的全新口味,劉師傅有份設計,現在就要將整個製作過程變得熟練。能夠在手藝達致一個水平後,活用經驗來翻新點心形象,是他很享受的部分。他還補充指,其實新派點心的創意部分不止於外觀設計,也在餡料配搭上,這部分亦很傷腦筋。

劉師傅是傳統點心的「形象設計師」,如將包點創作成豬頭般的模樣。

「我斷不能只用自己喜歡的食物便算,因為還得配合大眾口味,然而每人口味也不同,要掌握到中間位置,所以每次設計菜式都要找一大班人去試食。」也總有人言人殊的食物,他不加思索就想出一種很具「爭議性」的食材:「芝士,上了年紀的人覺得它很臭,但年輕一代倒是很喜歡。」雖常說「內在美」很重要,劉師傅倒能反其道而行,指出點心的味道和外觀應該兩者並重,他坦率地說:「通常客人是看到食物外形,覺得漂亮才食,現在也流行相機先吃,所以外形都很重要。」

精緻的包點做到此刻尚未完成,要待客人落單那刻再把它蒸熟,才算圓滿。

喜歡創新,因為終極想做的是打破傳統,這位師傅經歷過傳統手藝的長時間浸淫,有些感嘆:「廚房的餸菜是一碟碟出,但點心是一隻隻出,點心拼盤可能是10多件東西加在一起,由做餡到外形到蒸煮,當中有許多工序在裏面。每個工序,如蝦餃的造型,師傳要浸1、2年才有這個技術,但其實蝦餃不一定要這個模樣,我嘗試過將它做成圓形,再加些胡蘿蔔素變成橙色,讓它扮桔仔,工序不致很複雜,但客人仍會受落。」

新派點心的製作方法與傳統的沒有太大分別,但師傅會再特別添加裝飾,令賣相更見別致。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