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咖啡店設溫習區變「公共空間」 唔怕阻住做生意?仲易搵位?

撰文:余思朗
出版:更新:

一個星期四的下午,旺角洗衣街的兩層高Starbucks幾乎坐滿了人。記者逗留一小時,只見兩三檯客人流轉,其餘大多沒有離去的傾向--和朋友聊天、逛街累了在休息、看書、看着電腦工作、還有在讀書的學生。
網上不少人批評學生在Starbucks溫習的行為:「做功課可以去自修室,買咗嘢飲又點,可以坐成日?」「始終係人地做生意嘅地方,長時間霸住個位好冇公德心!」「想坐低飲嘢都冇位!」但還有補習、傾保險、寫稿、做設計、看書的人......當你想在香港街頭找個舒適的歇腳處也不容易,到底,香港人點用呢啲連鎖咖啡店?
攝影:余思朗
部分相片由Starbucks提供

旺角洗衣街Starbucks於去年7月增設溫習區,不但桌椅用上學生喜歡的大枱,亦向使用溫習區的學生給予折扣優惠。然而,這種Starbucks溫習文化一直惹人詬病,不是「阻住人做生意」嗎?為何真正做生意的Starbucks卻示意歡迎?對方回應記者查詢時解釋,此舉是回應顧客需求,未來亦有打算把計劃擴充到其他分店。

記者親自到訪兩層高的旺角洗衣街分店,近八成滿座,而學生只佔一部分,還有不同年齡層的顧客。溫習區的桌椅大多是俗稱「豬肉枱」的六人大枱,而不是兩人圓桌,還有兩排望窗及望牆的「吧枱」,和一般Starbucks的座椅設計有明顯分別。在溫習區的中六學生Adrian指,長枱較適合溫習,「細枱溫唔到書,不能把東西攤開,高枱又會坐得好辛苦。」

溫習區門外有個「座位表」,方便店員為學生提供餐飲服務。

店員:把學生聚在一起,其他人更易搵位

店員Matt指,加設溫習區後,周末的學生顧客增加了五、六倍。學生一坐便是四、五個小時,會否造成困擾?「不會,因為二樓加設了溫習區後,我們乘機重新編排,增加了大量座位。溫習區是大枱,格局似自修室,學生會較自律,不把東西攤開,而且把他們聚在一處,其他客人反而更易找到座位。」人手充足時,店員更會為溫習區的學生提供餐飲服務,「我們之前有分配人手到二樓下單,收錢,送飲品,讓他們坐定定溫習。」

Sarah喜歡旺角洗衣街分店的香港特色裝潢,是這裏的常客。

咖啡店內,人們聊天、拍拖、休息、讀書,還有中四學生Sarah和朋友Erica在拼拼圖,畫面好不有趣。「想和朋友一起做一件事,但沒有空間,所以便來這裏。」Sarah是Starbucks的常客,在這裏和朋友相聚、溫習、補習,「這裏很多人溫書,補習也較專心,不會那麼容易望來望去,公園和麥當勞會有很多人在嬉鬧。想和朋友聊天的話,學校又收得早,而且朋友不一定是同一間學校。」星巴克消費對學生來說應不算便宜吧?Erica笑說:「看是月頭還是月尾吧!我會儲點錢再來,有時想和朋友悠閒地歎吓。」

座位攻防戰 各出奇謀

不少Starbucks店員指,只要店舖有足夠座位、沒有接到投訴或影響其他客人,即使「買一杯咖啡坐一日」,他們亦不會主動趕客。「因為他們亦有消費,我們很難直接趕走客人。如果幾乎滿座,我們會收走飲完的杯子,他們都會自動自覺離開或者添飲,收到投訴才會問客人是否介意讓位。」Matt說。但咖啡店亦有不少招數減少這類「打躉客」,例如減少店內的插頭、換成矮身的枱凳、限時使用WiFi等等……

如果只是想找個地方坐,難道沒有其他更便宜的選擇嗎?「公園感覺很骯髒,好像沒有人清潔,而且覺得年輕人不會去,都是老人家。麥當勞給人的感覺是吃快餐,不能慢慢坐,而且很嘈吵。」九十後Yuen說。大家因各適其適的原因出現在Starbucks:家中私人空間不足、沒有書枱工作、嘈吵、引誘太多不能專心……任職記者的Elva說,曾經需要在街上寫稿,卻苦無地方。本想去Starbucks但不想消費,去麥當勞又太多人,結果去了地鐵月台。

想在Starbucks坐一日,其實相當不便宜--一杯飲品已經四十元,若加上食物,差不多六十元才「落到樓」。Elva說:「不會不消費,感覺好像要有消費先可以霸住個位,但如果只是坐一小時,我會買全舖最便宜六蚊的林明頓蛋糕,坐得耐先會買飲品。」亦有人會把Starbucks的隨行杯放在桌面,避過店員的「檢查」。

家庭、公司外的「第三空間」

美國商人Howard D. Schultz於1988年買入Starbucks後,撰寫了《勇往直前:我如何拯救星巴克》一書,書中寫到他對Starbucks的期望 --把它變成第三空間(Third Space)。Howard挪用了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第三個地方」的理論,把Starbucks定位為家庭和工作以外的第三個空間,讓人們聚集交流。

如果說家庭是人際交流的「第一個好去處」,而職場是「第二個好去處」,那麼像咖啡館(如Starbucks)這樣的公共場所,就是我常提到的「第三個好去處」。咖啡館的環境介於住家和辦公室兩者之間,既能社交,也能獨處,人們可以在這裏與他人聯絡感情,也能重新面對自我。
Starbucks行政總裁Howard D. Schultz

若仔細看,不難從設計及裝潢中看出Starbucks欲成為第三空間的用心--統一用上啡色、綠色及紅色作主調,予人溫暖之感但不搶眼;用上木枱凳,具傳統美國中產家庭特色;加上暗黃燈光、布梳化,營造出家居舒適感。半自助式的服務形式減少店員的存在感,顧客反而更自在。

中大文化研究系講師陳嘉銘則指,「第三空間的概念其實是由下而上,普通人如何利用一個空間的形式,通常具有充權的意味和反抗性。而Starbucks把自己的私人地方劃分予學生溫習,是由上而下的規劃,噱頭居多,始終不是普通人能自由應用的空間。」但他認為這是香港特有的城市景觀,「曾經有報道說某些人會在麥當勞逗留至深夜,省回夜晚的冷氣費,這是香港才有的特色--有這樣的空間,便物盡其用。這類空間提供了各種使用的可能性。」

研究:適量噪音能提高創意

不只學生喜歡到咖啡店溫習,不少大學生、設計師、記者、自由工作者都會到咖啡店工作。除了WiFi、插座等設備一應俱全,環境亦較圖書館輕鬆得多。「這裏不是太嘈,想放鬆時亦可聊天,但圖書館很難聊天,而且這裏有點聲音,反而幫助專心溫習,太靜會很大壓力,亦容易睡着。」Adrian說道。這種說法的確有科學根據,不少研究指出適量噪音有助專心工作。當我們處理重複和相對簡單的事項時,音樂及自然環境噪音(如咖啡店的環境聲)等適量干擾,會增加大腦處理信息的難度,反而能促使其更有效地過濾資訊,亦能提高創意。國外更有不少人特意在工作時播放「白色噪音」(White Noise)(像電視收不到訊號時發出的沙沙聲)、啡色噪音(Brown Noise)、粉紅噪音(Pink Nois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