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樽變耳機盒 廢布變咕𠱸 垃圾升級再造人人做得到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Recycling(回收)大概人人都聽過,Upcycling(升級再造)又是什麼?其實Upcycling一詞於最初由德國人Thornton Kay所創。當時歐洲國家會將垃圾碎掉,Thornton Kay稱之為"Downcycling"。然而,他認為社會所需要的是"Upcycling"——賦予舊物件全新的價值。
其實Upcycling的概念大家從小已在接觸,例如兒時將廁紙筒變作筆座,或是用膠樽改裝成花樽。做Upcycling產品不一定要勞師動眾,也不用專業人士才做到,且聽聽學生、打工仔及設計師如何令到垃圾重生。
攝影:李澤彤

鄉師自然學校的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製作環保酵素,並將製成品帶回家使用。

環保酵素 可以喝的清潔劑

這天來到鄉師自然學校,正值飯後時間。有位工友叔叔用一樽裝有生果皮的液體洗碗,旁邊的小女孩亦拿同一樽液體洗手。楓葉老師說學校的清潔用品,都是由學生製作的環保酵素。看見膠樽上畫有超人、花朵以及不同趣怪的公仔,猶如一幅幅勞作。

「你試下飲一啖啊!」鄉師自然學校的學生拿著一支環保酵素遞向我,然後爽快地喝了一口。我猛然發現,這支東西與工友叔叔所用的清潔液體沒有兩樣。楓葉老師看見我驚訝的模樣,笑著解釋:「環保酵素也可以飲,但不能喝太多啊。」我稍為呷了一口,像酒的味道。楓葉老師說不同生果製作出的環保酵素味道也不同。「用柚皮的話應該會酸酸甜甜的。」

楓葉老師帶學生到屯門的小店賣蔗糖, 預備製作酵素的材料。

學生在球場旁邊拿來數個畫有刻度的膠樽,標示著糖、果皮以及水的比例。楓葉老師說大約的比例是1:3:10。這時,老師打開數個膠桶,表面上有層灰白色的薄膜,續說:「這些是發酵緊的酵素,等多個幾月應該就可以用了,一般發酵大約三個月便可以了。」

學校有多個膠桶存放吃剩的生果皮外。楓葉老師指著畫有日期的膠桶說:「剛發酵的一個月,每天都要打開蓋透透氣,因為在發酵的過程中,會釋出氣體。」眼見同學除了製作環保酵素,還會收集廚餘、將垃圾分類,似乎早已成為了生活習慣。楓葉老師說:「Upcycling應該緊扣生活,學生學識後,家長也會慢慢被影響。」

手作東買西買新玩意 本末倒置製垃圾 

除了學校可以實踐Upcycling,打工仔都可以升級再造自己的辦工室。25歲的葉嘉敏現在從事社區服務工作,她笑說工作檯猶如「劏房」,面積只是其他同事的一半,所以她設計了不同工具來騰出更多工作空間。

其他同事在屏風上,貼有家人的照片、名信片等,葉嘉敏則將紙盒製作成小型收納架;畫筆、筆記簿、文具分門別類地存放,十分整齊。此外,桌上不少工具也看出葉嘉敏的心思——由紙巾盒及保鮮紙刀片製成的膠紙座;用銀行信用卡傳單「編織」而成的筆座,以及多用途膠盒仔。

葉嘉敏自製多個收納架,將文具及紙張分門別類。

這天,她示範用水樽製成膠盒。眼看她剪開膠樽樽底,再用熱溶膠槍將拉鏈黏在盒上,整個過程不用20分鐘。「女仔好多細件的物件,這個盒子可以裝耳環、耳機等,好方便。」葉嘉敏坦言,這些Upcycling物件都是網上自學,只需付出時間及心機。然而,她發現很多人為了學手作而額外購買很多工具。「有些人買好靚的紙、好貴的工具來整,這樣好似本末倒置。如果買回來後很快就放棄,這樣又製造垃圾了。」

葉嘉敏認為網上有多種影片教授製作Upcycling產品,並不需要花錢報讀興趣班。

收集窗簾或布藝公司的廢布變拼布咕𠱸 

與葉嘉敏及楓葉老師不同,羅治軒從來不是個環保人士。他畢業後應朋友邀請加入「made in sample」,參與產品設計的工作;但當他接觸到來自不同地方的廢布料,發現布藝公司或展覽後會丟棄大量可再用的材料,便思考在營商的同時,如何減少浪費。

羅治軒以及另外三位拍檔符士汶、林家俊及薛文諾經營的「made in sample」,主要收集窗簾或布藝公司的sample (樣版),用拼布的方式製作咕𠱸套。「客人一摸上手,都會驚訝我們的布料原來咁靚。」羅治軒說。

(左起)林家俊、羅治軒及符士汶將廢布碎攪拌,製成一團團猶如棉花糖的毛球,並製作成藝術裝置「毛毛沙畫」。
「made in sample」主要用拼布的方式,將多款樣版碎布製成咕𠱸或椅套。

這天來到火炭的工作室,其中一面牆放有多個層架,儼如一個百子櫃。符士汶說,咕𠱸套是以同色系的布料拼製而成,所以要將收集回來的布料分類存放,建立一個「Colour Library」(顏色圖書館)來提高工作效率。此外,「made in sample」與非牟利團體的婦女合作,希望在製作過程能延續本地的手藝。「我們還找到一位維修梳化的師傅,幫我們將拼布安裝在舊椅子上。這種工藝現在好難找到了。」

有人將環保融入生活,羅治軒與他的朋友選擇以商業模式推廣Upcycling。羅治軒坦言,先利用美觀實用的咕𠱸吸引客人;當引起他們的興趣時,才詳細介紹背後的意義。「當客人喜歡你的設計,有機會返轉頭再買;但只是支持環保,可能只會買一次就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