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花/派膠? 情人節你點揀?

撰文:郭健蓮
出版:更新:

情人節送花,合情合理;鮮花被包裝得層層疊疊,是否同樣合理?在包裝之下,花的自然美與生命力亦被掩蓋。為何我們都習慣了這樣的花束?我們是否都渴望被看見?如果可以選擇,你想送出或收到一束怎樣的花?

情人節送花示愛,姑勿論是「自古以來」抑或「商業模式」,時至今日已不能叫停就停,甚至昇級為辦公室戰爭,誰收到的花束越華麗越多包裝,彷彿就表示誰得到更多的愛,哪怕訂花者可能是自己。有高登網民甚至戲謔:「收花情況如球賽開鑼,入得一球得一球」。

鮮花被人工染色。(資料圖片)

愛情需要包裝?

矚目所及,情人節的鮮花大多大紅大紫,或黏上金粉,使花瓣閃閃生輝;或被人工培育,染成彩色,或在花束中夾雜迷你洋娃娃及金色巧克力。包裝時,每朵花先均以紗網釘妥,以作承托;然後再每幾枝包作一小束,加上其他配搭用的小花;最後再大束綑綁,加上濕水海綿套着底部,包好莖部切口保鮮,外加幾層大型硬身包裝紙和多重絲帶,最後套上透明膠袋,以作保護。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了一束「花」的主角未必是花,而是層層疊疊的物料。然而,包裝一紮花所耗的物料大部分卻未能循環再用。當花束被棄掉,這些難以分解的物料亦同樣送往垃圾站、堆填區。有研究指塑膠如埋在土裡,需要1000年才能分解;普通紙張亦需2至6個月。一束花造成的浪費不可少覷。花束代表心意,過度包裝卻是破壞。每年情人節,買花、送花的報導接踵而至,過份包裝的問題卻無影無蹤,未被提及。

鮮花被過度包裝,造成浪費。(資料圖片)

幸福要被看見才存在?

如此張揚,也許只為「被看見」。情人節花束主要用以宣示愛與幸福;而鮮花經包裝後,形態被放大,份量夠飽滿,足以支撐外觀,引來注視。這種「看」與「被看」的心態,在社交媒體大行其道,人人都慣於主動展示自己,以旁人目光證明自己的身份和價值的群眾心態,在情人節更是一覽無遺。愛情本來不易被點算,在情人節這個理直氣壯「放閃」的日子,花束的包裝就「順理成章」成為愛情具體化的手段,旁觀者亦慣以花束的鋪張揚厲程度,去判斷兩個人的幸福與否。

可是,為何「被看見的幸福」才是有存在感的幸福?沒有人會相信愛情只是建基於虛浮的包裝上,但你還記得送出/收到第一支花時的感動嗎?假若鮮花只是陪襯角色,包裝才是致勝關鍵,那會否意味着,這段關係當中情感只是附屬品。你真正在乎的是被看見的愛情,被點算的幸福。

鮮花的本質是有生命力的美,玫塊花更因為神話和故事,成為了愛的象徵。情人節送上玫瑰,以表心意,合情合理。過度包裝卻令鮮花變成「膠花」,失去原來的生命力。若能摒棄過度包裝,收花者重視的不是包裝效果和旁人目光,而是花的自然美及傳遞者的心意,在響應環保同時,愛情的雜質是否可以減少一點?如果一段關係只能用包裝去具體展現,走到極端時,可能就會變成「有樓有高潮」的港女,愛情難保不會成為消費主義洪流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