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唐樓洋樓普查揭近六成未獲評級 團體籲政府勿再被動式保育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在高樓大廈林立的都市中,戰前建成的唐/洋樓更為罕有。隨着近年重建發展日增,這些曾為港人核心居所的地方將會漸漸消失,然而,在現行的文物保育制度下,一些具歷史標誌性的建築或難以保留。有保育團體歷去年得悉彌敦道190傳出清拆消息後,便與一眾志同道合的夥伴為香港現存的唐/洋樓進行普查,希望透過實地走訪,為其留下珍貴照片,「起碼我哋都知道呢度曾經有過,唔會話拆咗都唔知」。

「港九戰前唐樓與洋樓普查」由保育團體考城學社進行,成員包括城市研究學者、保育顧問公司、建築師及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的畢業生和學生。雖然他們的背景各有不同,但他們均願意使用自己的閒餘時間研究本地的唐/洋樓及進行普查。考城學社何尚衡表示,去年彌敦道190號傳出將會清拆消息後,令一眾保育人士再次關注本港唐/洋樓的現況,考城學社經了解後,驚覺原來即將被清拆的彌敦道190號,不單是尖沙咀區唯一一幢在行人路建成的騎樓柱建築物,更是該區唯一一幢戰前洋樓,「本來以為仲有好多(唐/洋樓),冇諗過會流失得咁快,所以就想睇下其他區仲有幾多唐/洋樓」。

本來以為仲有好多(唐/洋樓),冇諗過會流失咁快,所以就想睇下其他區仲有幾多唐/洋樓。
考城學社何尚衡

普查計劃遂應運而生,加上適逢去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稱二戰)在香港爆發的80周年,考城學社認為,論及建築物與建設時,二戰是重要的歷史分界,故希望透過普查,協助留下這一段歷史。因普查全港唐/洋樓的範圍龐大,考城學社決定先從港島、九龍半島及新九龍入手。

以間隔區分唐樓與洋樓

談到唐/洋樓的起源,它們曾是港人的核心居所。香港開埠後,人口急升,當時香港缺乏平地發展,房屋短缺,為應付大量人口,唐/洋樓應運而生。起初因建築技術所限,唐/洋樓普遍只能建成兩至三層,上居下舖,設有露台作通風之用,部分為騎樓建築,即在樓宇前加建延伸結構,底下以兩條柱作承托,用作承托的柱子更可掛上廣告宣傳店舖。惟建築物伸出行人路以上的做法,則於1970年以後,被政府勒令禁止。

+3

這類型的房屋當時以「Chinese Tenement」為名,根據1903年的《公眾衛生及建築條例》,它們的定義為任何建築物,住用部分擬供或改裝以供多於一名租客或分租客使用。現時,從外觀上難以分辨是唐樓還是洋樓。何尚衡解釋指,唐樓及洋樓最大的分別是在於內在的間隔,唐樓沒有任何間隔,洋樓早在建設時已間好空間作不同用途,若要判斷是唐樓或是洋樓,便需要獲得當時建設的圖則,但因歷史久遠以及內部早已改建,現時較難追溯。

考城學社的普查過程遇上不少困難,除了需要反覆確認繁瑣的資料外,他們也需要實地考察,何尚衡形容「通常,如果好順利的話,一星期會搵到10幢」。但在實地考察前,他們要準備的工夫也不少,首先需要到屋宇署的百樓圖網查找相關地帶,如對應檔案的編碼、年份、當年的入伙紙、土地用途外,亦要多次到訪政府檔案處核實相關資料,「我哋會搵返個地段編碼對應地理資訊地圖,有時都會睇下啲地契同差餉紀錄,因為當年二戰,日本佔領香港嗰陣,曾經為收稅做過一次房屋統查,可以喺入面搵到相關資料」。完成資料搜集後,他們會再到現場視察,看看戰前唐/洋樓是否仍然存在,以及觀察它們的狀況,並會拍下照片作紀錄,「起碼我哋都知道呢度曾經有過,唔會話拆咗都唔知」。

起碼我哋都知道呢度曾經有過,唔會話拆咗都唔知。
考城學社何尚衡

近六成戰前唐/洋樓未獲評級

根據考城學社提供的最新數字,現時在上述三區(港島、九龍半島及新九龍)共有166棟戰前唐/洋樓,有28棟是位處街角(包括面向行人路或車路),當中近六成尚未有歷史建築文物的評級,能夠保留到現時的戰前唐/洋樓,大多為家族持有,以當舖類為主。

位於鴉蘭街6號的建築便是其一個未獲評級,但值得保留的例子。根據日佔時期的房屋登記文件顯示,鴉蘭街6號為住宅用途,當時的屋主是姓趙的華人,現時地舖是藥房,3層樓高的建築物屬鋼筋混凝土結構,以及有矩形騎樓柱,一些建築特色如二樓柱頭的吊鐘花浮雕裝飾,以及欄杆有穿孔的方形樣式成功保留。而佐敦白加士街105號同樣是特別的例子,它樓高兩層,從外觀上看來曾經進行翻新,建築物的上楣和柱頭塗上藍色。考城學社指,2011前,一樓的騎樓是封閉的,但經翻新後,騎樓重回開放式的,還原了騎樓建造之初利於通風的特性,而一樓欄杆有類似銅幣圖案的裝飾,亦獲得保留,展示了建築新舊融合的特性。

嘆政府保育角色過於被動

考城學社龍文菁認為,戰前唐樓/洋樓有助反映曾經香港的面貌,以及當時人們生活的實際環境,建築物亦能協助展示香港獨有的城市面貌,每當有發展或重建時,要保育歷史價值的唐樓/洋樓並不容易。她形容政府在現行保育制度下的角色過於被動,往往需要外界採取進一步行動,例如自行查核相關資料以及了解建築物的價值,如已被評級的建築物,便需要由業主向當局申請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尋求專業意見保育建築,或是自資進行上述的保育程序。未有評級的程序更為繁複,需市民自行向古蹟辦提交相對的建築物價值,或選擇自費尋找專業意見,尋求為建築物評級。對沒有相關知識的市民來說,沒有能力處理上述的繁複的步驟,容易因此卻步。

+3

籲仿效鄰近地方保育建築政策

考城學社任明顥則認為,現時香港設有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的出發點不錯,但需多加宣傳。他指大部分市民不知道該計劃的存在,甚至連唐/洋樓業主也不知道,計劃的價值如同消失。他認為香港可仿效檳城及新加坡,設計以戰前唐樓/洋樓為主題的書籍或網站,讓市民更易找到相關資料,當見到有價值的建築物時,亦能以知識判斷及提交相關資料予古蹟辦進行評級工作。他形容新加坡的「店屋」(即下舖上居)更有明確指示,讓業主知道在不同情況下如何平衡發展及保留建築的準則,而廣州則會把騎樓類別的建築,再獨立分為三級,並根據級數釐定該如何保育。

港九戰前唐樓與洋樓普查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