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路線圖】從高橋由美子到AKB48 「漫畫之森」開啟世界大門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有沒有一個地方,有一條路線,行了27年都不生厭?
「有,信和」專欄作家月巴氏大概會這樣回答。
他曾經撰文問:「如果我第時死咗,骨灰可否撒在信和?」大概每一個蒲信和的人,都各有自己喜愛的路線,總言之,就是一踏入信和,一往直前奔往那間店舖。而月巴氏的信和路線圖又如何?
攝影:潘思穎

地庫是日本雜誌集中地。

月巴氏的「信和地圖」是這樣的:

地庫:開啟新世界大門 第一張高橋由美子唱片

信和中心(Sino Centre)於1979年落成,共21層,地下B1至3樓為商場。80年代初,香港掀起起日本流行文化熱潮,信和漸成港版小原宿。

月巴氏的信和時代來自高橋由美子。「當時好迷日本Idol, 觀月阿里莎、高橋由美子。個陣唔知邊度可以買到高橋由美子。1990年,同學第一次帶我去信和。」訪問是電話形式進行,話筒的兩岸,月巴氏如隔空帶記者漫遊信和,閉起眼也有畫面,「通常一落地庫,行正面間日(本)雜(誌)店先,(雜誌)好快好新,隔離有間『迴音閣賣CD』,跟住轉左死角去『橫濱』。第一次去搵高橋由美子就係個度買。」

高橋由美子被日本傳媒封為「20世紀最後的正統派偶像」,月巴氏的世界也因此而開拓,「未去信和之前未行過這類型(商場),第一次落到地庫的感覺好正,好多嘢睇,好多都係我想睇嘅野。裝修不重要,最緊要係(商場)有咩。」第一次,月巴氏已認定信和是可以行一世的地方。

「主要買日本偶像,7吋唱片70蚊。有時會買水着女星LD(LaserDisc,1980至90年代用作儲存影作,DVD/VCD前身),演唱會碟都成360蚊。」月巴氏買完碟,便「巡視」日雜店,看寫真集。「地庫最多CD舖同日雜店,當時最鍾意睇《Up to Boy》,因為有鍾意嘅日本偶像,佢係水着女星月刊,冇咁露,比較健康。仲有買開《Bomb!》,40蚊一本。」月巴氏指一星期約花一百多在日本偶像上。​

43歲的高橋由美子兩年前為週刊拍寫真。(網上圖片)
什麼是過時?當年的數碼暴龍機在信和有價有市。

18禁雜誌店燈光暗 買鹹書最緊要淡定

信和是日本迷天堂,同時是開啟「少男青春」的幻想天堂。有多少男孩,第一本鹹書是購自信和,而不是便利店?「最記得地庫有間燈光好暗嘅店,賣嘅寫真集比較露。」以為處男下海買鹹書都驚驚青青?「係會緊張,但想睇嘅慾望多過你驚嘅心情。」月巴氏揚言當年買18禁雜誌最重要兩個字-「淡定!」,「你驚,左望右望咁仲明顯。」月巴氏抱着「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心態先瀏覽櫥窗的寫真集,入到店內,男生都自顧挑選寫真集,沒什麼交流,也不會望你,畀錢一刻依然大大方方,「唯一驚係畀人知未夠秤。」那年,口裏雖說愛看健康的男性讀物《Up to Boy》,但他最想買的其實是《Video Boy》,網羅大量「愛情動作片」資訊的高級成人影視雜誌。

買不到「愛情動作」,月巴氏會轉到「Comic Box」買真正的動作漫畫-美國漫畫,英雄打鬥同樣吸引少男。「其實主要睇公仔,啲英文太深,睇唔明。」月巴氏笑說。美漫亦曾掀起過一陣熱潮,因其故事較日漫貼近人性,甚至《Superman》中的超人死時,新聞也大肆報道。只因較少中譯本,未能在香港一直紅下去。

信和的混雜可以是左邊神像,右邊寫真。(黃泳樺攝)

三樓:神秘成人世界 漫畫之森衝擊感官

「然後就直上三樓,嚴格來說是二樓,因其中一層是閣樓,係渡假屋多,唔會點去。」愈高愈刺激,三樓似乎是個壯膽,或許還壯陽的新領域。「一上電梯,望右,第一間舖頭的櫥窗有好多寫真集,露出度好高。」過份光明正大的展露反令少男卻步,「通常唔會擺露咁多係出面,個陣覺得係成人世界,大個咗先可以去。」後來,少男變成男人,堂堂正正走進去,以為有新寶藏,怎料月巴氏道:「其實冇咩特別。」

真正衝擊世界的竟然是一間看似普通的漫畫店。「中間條巷第二間舖頭,一間叫做『漫畫之森』的舖頭,賣得好大膽,後來執了。」大膽的意思是你不會在這裏找到《龍珠》和《叮噹》,但會找到或許犯法的極變態漫畫。月巴氏看過封面,沒興趣也不敢買,倒是拿起人生第一本的丸尾末廣漫畫,他形容那是最後一本。「當時因為偶像鍾意就睇下,都成90蚊一本,一睇,嘩,頂唔順。」當時月巴氏正坐着小巴,快速略過每一頁,仍不小心看到整頁血腥、暴力、變態性愛,不安得他要立刻扔掉丸尾末廣,那年他中四。後來,他也不怎麼去「漫畫之森」,到底有多恐怖?「恐怖過伊藤潤二十倍。」月巴氏頓了頓,「可能現在看會好點,個陣細個。」不過,他也沒興趣再看啟那道大門。

信和有日本的小原宿之稱。

二樓:信和與我一起成長

「落一層就去『漫畫市場』,那是日本翻譯漫畫最興旺的年代,當時都係追《龍珠》。『漫畫市場』有幾間分店,有銅鑼灣中心,𠵱家執哂。」月巴氏曾寫道:「當時合共追緊十五套漫畫,同時又不停發掘新書,每次入漫畫市場,都必定跌錢……偶然心血來潮,會去賣明星相的舖頭,選購心愛的蘇慧倫靚相。」

月巴氏不時提到銅鑼灣中心,他形容是銅鑼灣版的「信和」,「當然規模細好多,但執咗幾間美漫時都覺得可惜,因為又少咗個地方行。信和和銅鑼灣中心氣氛好唔一樣,我唔識形容。」信和的特點,大概是亂吧?惟信和地位取代不了,「信和唔係賣好冷門嘢,但你喺出面搵唔到。例如買碟,去HMV睇落好多選擇,其實冇選擇,你想要椎名林檎Blue-ray,HMV係冇,但信和有。」

問他現在還瘋狂嗎?他說都沒那麼迷日本偶像,信和都變了是格仔舖、K-Pop。不過,他依舊一個月行三、四次信和,「依家都睇,AKB48有幾個我都OK(喜歡)㗎。」說起AKB48,月巴氏指有間相熟的唱片舖,賣古典音樂,也兼賣AKB48的明星相。

信和是個很現實的地方,那一刻流行始終會變得過時,再會新一批流行物,月巴氏沒有太可惜,這才是跟上潮流,跟上時代。他解釋不了為什麼大個了不迷日本偶像、動漫,轉到熱愛打機,但他依然愛行信和,「因為信和都轉咗好多電玩店。」原來,信和是會一起成長。

只要和日本流行文化有關的,大概都可以在信和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