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差叔叔】圍村似迷宮  點樣送信最極速?郵差:好似貪食蛇咁

撰文:洪藹婷
出版:更新:

原來有一道數學題叫「鄉村型郵差問題」,內容大概是關於一個鄉村郵差的派信路線,要如何走才可以在極速送信到每一戶人家同時減少重覆走回頭路?攝影:余俊亮

以劉喜有的派信路線為例,他說在圍村派信像玩貪食蛇,左穿右插。郵政署指,每個路段的模式也不同,有時視乎信箱是否組合式、有沒有需要逐家逐戶派,或者需不需要有人簽收。派信路線的設計也以省時間、提高經濟效益為原則。

鄉野漫談|一場超出預期的城鄉對話——「北都未來論壇」觀察手記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香港城鄉可持續發展促進會(HKURSDA)

2025年7月8日,由香港城鄉可持續發展促進會(本會)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北都未來論壇」正式舉行。論壇聚焦「數字賦能」與「文化賦能」兩大主題,邀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北部都會區的城鄉共融與社區共建。逾500位來自香港特區政府、大專院校、專業團體、社會組織及企業界的嘉賓出席。本文為筆者的論壇觀察手記,後續將詳述專家觀點。

在籌備此次論壇時,一個始料未及的細節成為了最直觀的信號——因報名者踴躍超出預期,原定會場不得不緊急更換至更大場地。這種熱烈的參與度,無疑是社會各界對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高度關注的最佳體現。

此次論壇的嘉賓構成彰顯了論壇的廣泛影響力。除香港本地政府部門、高校及專業團體代表外,更有來自內地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及紐卡素大學(新加坡)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專程與會,分享其前沿研究成果與寶貴實踐經驗。這種跨地域的積極互動,不僅清晰傳遞出外界對香港發展的密切關注,更讓我們深切體會到: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建設,不僅關乎香港自身,更是牽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關鍵一環。

論壇現場的交流氛圍,印證了搭建對話平台的迫切價值。政府官員闡述發展規劃的願景與原則;學者們則將內地鄉村振興、國際數字文化保育等案例與北部都會區實際相結合;專業團體從技術落地角度提出具體建議。這種多維度、多層次的溝通有效打破了信息壁壘,促進了不同視角的碰撞與融合。例如,在討論AI技術應用時,技術專家對效率提升的探討與文化學者對傳統肌理保護的呼籲並存,這種平衡視角恰是科學決策不可或缺的養分。

「數字賦能」是此次論壇的核心議題之一。本會聯合發起人梁展培博士與紐卡素大學(新加坡)機械設計及製造工程系助理教授張俊傑博士,聚焦「數字文化保育新時代——AI與北部都會區的創新實踐」的主題,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結合區塊鏈技術在推動文化遺產平台發展、促進相關領域進步等方面的潛力,並分享了國際先進經驗。他們呼籲各界攜手合作,借助創新科技共同守護香港珍貴文化資產。

本會兩位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舒全峰博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員戴瑤博士共同探討了AI時代如何構建包容、公平、可持續的鄉村發展與治理體系。他們指出,AI技術正在深刻重塑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治理方式。通過分享最佳實踐案例與風險挑戰,他們總結出AI可通過時空關係轉變、對話模式革新、要素組合重組以及治理方式進化四個路徑,為鄉村發展與治理提供結構賦能、決策賦能、組織賦能和資源賦能。

論壇同樣高度重視「文化賦能」。在探討數字技術的同時,專家們亦強調其對文化保育的革新作用。梁展培與張俊傑博士的討論核心即為數字時代文化保育的創新實踐。而針對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中如何保護與傳承神功戲及背後的鄉村文化,阮兆輝副教授、歐中樑女士提出多項建議,強調需以族群鄉情與人文情感為紐帶,讓這一獨特文化記憶得以延續。針對北部都會區規劃,香港教育大學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葉德平博士則建議保留發展廟宇村落,靈活利用場地搭建戲棚,完善文旅配套,借科技為體驗館賦能,融入多元元素傳承粵劇文化。這些討論指向一個共識:北都的建設是做好文化保育與傳承的重要機遇,需要借助創新科技,守護香港珍貴的文化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各界的參與不僅限於「發聲」,更體現了解決問題的務實態度。戴瑤博士針對北部都會區智慧鄉郊建設提出的頂層設計建議,以及歐中梁女士關於神功戲活態傳承的具體方案,皆是將宏觀願景轉化為可操作路徑的有益嘗試。這種從「建言」到「獻策」的深化,使論壇的價值超越了思想交流本身,開始向實際規劃層面滲透。

這場論壇引發的熱烈反響,本質上是各界對「共同參與香港未來」的集體回應。當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力量主動匯聚,當政府與社會初步形成良性互動,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便獲得了更堅實的民意基礎與智力支撐。後續的系列活動,應延續這種開放、務實的基調,推動對話持續深化,促進共識不斷凝聚。

本文作者香港城鄉可持續發展促進會(HKURSDA),由一眾熱心青年發起,致力推動香港城鄉融合,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領域的均衡可持續發展。原文標題《共塑北都:一場超出預期的城鄉對話——「北都未來論壇」觀察手記》。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