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檔.三】報紙檔由誰設計? 不為人知的百年報檔三段趣史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香港現有420檔持牌小販報攤,僅佔全盛時期的六分之一。報紙檔在香港超過一世紀,它最初出現,原跟「反清」有關,其後不同階段的發展均一一反映香港的政治、社會及經濟環境。報紙檔的歷史,怎樣透視香港不同年代的面貌?

香港最早期報檔頂呈八角形設計。圖中為1920年代在卜公碼頭的報檔。

報檔出現跟反清有關?

香港大學社會學博士莊玉惜的《街邊有檔報紙檔》一書為香港百年報檔史,填補了不少空白。
1903年,《孖剌西報》(Daily Press)編輯主任克寧漢(Alfred Cunningham)與革命者謝纘泰創立《南清早報》,即後來的《南華早報》。謝纘泰曾是孫中山創立的興中會的第三號人物,故早年的《南清早報》,肩負「反清」重任,鼓吹革命。
莊玉惜從文獻研究分析,發現為向洋人宣揚訊息,首個流動報紙檔於1904年在山頂纜車上車點——中環花園道開檔。當年政府為加財政收入,便接受該報以租借形式在公共地方設檔。

保域原是報紙架的設計者。(莊玉惜提供)

曾是福利政策 孤寡老弱才能申請小販牌

並不是人人都可當小販。首任市政局主席杜德在1934年頒發《杜德備忘錄》,開宗明義以固定小販牌照作為《濟貧法》(Poor Law)。最初獲發小販牌的香港人,都是嚴重赤貧、身體殘障、或是孤寡老弱,要先由社會局轉介,再經過市政局特別體恤才發予固定小販牌照,故小販牌照當年又稱「恩恤牌」。牌照申請者必須是等待救濟的貧苦大眾,要將年齡、身體狀況、家庭經濟收入、子女年齡和人數等一一如實上報。雖以濟貧為名,但莊玉惜認為當局其實是借發牌制度控制小販。

麻瘋病人與報檔

莊玉惜更發現1956年一名痳瘋病癒者一句「我想做報販」,影響往後十多年政策。1950年代,痳瘋病在香港頗為流行,社會對此病有不少謠言,誤傳病因為濫交所致,一般接觸也會受感染,故不少患者即使痊癒,也不願離開痳瘋院。喜靈洲痳瘋院除了診症,亦積極為康復者謀出路。其中一位當值醫生知道一位26歲痳瘋痊癒者有意出院後做報販,便轉介個案予市政局議員。經過社會福利署及市政局商討後,他被刻意安排「空降」在佐敦道碼頭經營報紙檔,其「成功」經驗,促使當局後來將固定報販牌特別預留給痳瘋或肺癆等傳染病康復者,政策一直沿用至1970年代為止。

報紙檔由警司設計?

早期一些報紙檔,會將報章散佈在地上,或放在紙皮箱上擺賣,佔去不少路面空間,阻塞行人通道,需要警方介入。莊玉惜從文獻發現,第一個官方設計的報紙檔原來由一個深水埗區警司——保域(John Browett)設計。莊玉惜研究時,從茫茫人海找到當時身在南非的保域,解答報紙檔設計問題。保域解釋,當時小販政策「未免小題大做」,拘捕、上庭、應訊、充公……花費大量警力,無助打擊罪案,但又不能無視其他政府部門投訴,便決定設計一個報紙架:「我實在不想浪費時間及精力在同一個社會問題上,有更多事情等待我們處理,所以如報販採納報紙架構思,沒有對道路釀成阻塞,大家可相安無事。」後來報紙架經過改良,促成一個四呎乘三呎的標準規格,政府要求報販跟隨標準,自行製作報紙架使用。

香港最早期報檔頂呈八角形設計。圖中為1910年代在卜公碼頭的報檔。

時至今日,香港的報紙檔多由報紙集團或煙商設計予報販使用,當成廣告。莊玉惜將報紙檔分做七個形狀,水平型、垂直型、L字型、衣櫃型、小屋型、蛋糕盒型及座椅型,它們根據地勢、周邊環境而靈活變奏。

在外國或內地,報紙檔多為涼亭狀,空間充裕。香港的報紙檔設計,卻因為「土地問題」而須向高空發展,方便朝行晚拆。報販花盡腦汁在有限的空間展示最多的商品,報檔範圍因應執法者行動而擴大縮小。報紙檔的設計和歷史都反映着這個城市獨特的地理、人文及社會特性,稱報紙檔為街頭文物,實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