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精神】本地膽機曾賣至中東歐美 兒子棄Big Four承父業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林靜江今年60歲有多,骨痛去驗傷,發現體內很多鉛,那是積累40年的毒。
他說靚聲的東西通常都有毒,沒辦法,治療後還是回去做膽機,顧不得手腳在痛。
開初是好奇,他玩電子砌機;後來是生活,他開火牛廠造原子粒機;現在是癮,造自家膽機。
本地膽機品牌不多,林靜江的店是其中之一,且是家庭式工場。科學把密度較高的物質連繫稱作「金屬」,沉重、傳熱又導電,林的大半生就這樣一頭栽進金屬世界,按他太太說法,是個傻更更的男人,在別人眼中可算是個異類。
攝影:楊晴

林靜江最喜歡用新加坡女歌手徐雯的唱碟試機。

上集故事:【香港製造】人手砌膽尋靚聲 積毒40年 發燒友︰好聲總是帶點毒

+6

導電:瀕死與找死

我們每天接觸電,但害怕電。有些人卻埋頭拆機器,在金屬裏頭專注忘我,注定吃這門飯。當年還是小學生的林靜江在鴨寮街到處遛,看零件、買電子書,回家就拆機砌機。「男仔一定試過伸隻手入插蘇位,電到抽筋。」說時還笑,當觸電如食生菜,但不是每個人都像他不怕死,把爸爸的膽機收音機拆開一探究竟,結果觸電,手臂黐住收音機甩也甩不開,最後用力,收音機撞地爆開,保住小命,爸爸回家看到膽機分屍,用藤條招呼,「無得傾,打到飛起」,當時收音機很貴,他不知爸爸儲了多少錢去買人生第一部膽機收音機。

說起電,林靜江當食生菜,不過就提醒記者不要亂碰,淡定只是因為他跟電相處太多年了。

瀕死的經驗沒嚇怕他,他去「哥林比亞」無線電工程私立學校讀夜校,他爸說好好好,免得你有朝一日電死,他放學後一身校服去上課,成了最年輕學生。「咩人都有,最大五十幾歲,仲老過老師。我最細。」當時深水埗有哥林比亞,旺角有間東南電專。課堂分理論和實踐,學習膽的製作、線路設計等等,最初學用一支膽造收音機仔,「戴個耳機聽到聲,呀,收到電台,就拍晒手掌:收到、收到!」後來學用幾支膽砌音響;畢業前和同學用幾十支膽砌黑白電視;學有所成,男校開聖誕派對,林靜江和朋友砌音響做DJ,「男校是和尚寺,整部機玩,響晒嗰隻。學得電子,當然要玩㗎嘛!」

這些不怕電的人順着電的流動、聲音和亮光聚到一起。學生在學校圍成一圈做小組功課,有時手肘碰着手肘,啪一聲擦出火花,有人應聲倒地,原來是林靜江摸到的金屬有電,把同學電到地上,說起來很搞笑,如果同學拿住金屬,可能就電死了。被電到時人會抽筋、肌肉收縮,但這些人痛一會又繼續做,好像習慣了痛,又或者必須視痛如身體一部分,才能繼續生存。1970年代很多外國公司在香港設廠,他們畢業後散落不同的專業,有些人做Motorola的原子粒廠,有人做美國飛彈零件,通訊的殺人的,都經他們的手出口到國外去。

他們堅持自己調聲,人手搭棚式裝嵌零件。

重量:橫跨40年的家庭式工廠

芸芸工廠,林靜江選擇火牛廠,1970年代原子粒收音機是電子業的重要出口產品,用到很多火牛。他從見習工程師做起,負責教和監工,年輕女工一天到晚坐在工廠拿着手指尾般細的火牛繞線,繞多少個圈要計得很精準。「後來我當上廠長,」他簡短地說:「因為我學嘢快,不夠一星期就學晒個位做咩。」老闆把鎖匙交給他說,你管間廠,我出去接生意,他就當上廠長。


1974年,他自立門戶做原子粒機套件出口,「全世界都有,英德美澳……好幾間是上市公司。」當時工廠有二百幾款不同套件,外國廠商只要加自己的機殼和火牛就變成電子產品。「生意好旺,生意額由十幾萬到幾十萬,幾十萬好犀利喇,20呎貨櫃咁出口㗎。」試過出口到伊朗,碰着伊朗伊斯蘭革命,貨一到,機場就被炸;出膽機到埃及被海關扣押貨品,客人被要求交贖金,他現在當笑話講。

以前林靜江的辦公室。每天他都為了出外找生意而奔波。

1980年代尾,兒子出生,起名晉輝。工廠為外國品牌做幕後生產商,生產膽機,這回他負責往外跑,爸媽負責後勤,幾千呎工場,是林晉輝長大的地方。「暑假六點起床跟嫲嫲返工廠,她掌鎖匙,最早開工。」早上通常未瞓醒,下午他開始清醒,在一片電子燒焊味金屬味中,看工廠哥哥姊姊砌機,自己跟着學砌電子鐘。嫲嫲夏天煮節瓜鹹蛋湯,每日如是,「聞到就會回想工廠,你好記得『朕』味,會想起那張四方枱,一家人一起吃飯。」

不同的膽配上不同機身以致輸出不同喇叭,都可以結合出獨一無二的配搭,而重要的是配合用家喜好,不是貴就是好。

以前分工是這樣的:爺爺負責監工,嫲嫲是女強人,包攬會計、管數、包裝,爸爸出外傾生意,林晉輝很小但也要幹活,負責把原子粒機包進膠袋,蓋上標示型號的印,小朋友的特權是在工廠兩行高聳的零件櫃之間玩推車仔,碌來碌去,推跌零件或整爛套件便把它掃到角落;熱天冷氣壞掉,他躲進休息房,房有一張碌架床,他跳上去開風扇睡午覺,有時他睡有時爸爸睡;或是玩影印機,機後面是爸爸的房,但他很少回廠,出現也不過工作,沒有餘裕敘天倫。

九七後金融風暴,林晉輝記得爸爸說話隱含很大壓力,飯也沒心機吃,有個美國客碰巧遇上車禍死了,整批貨彈回頭但不可轉售,雞毛鴨血,「另外一個行家整電子錶,有真Star Wars授權,點知美國個客財政搞唔掂、截單,幾萬隻手錶寄去美國都不會收,但簽了協同不可轉賣,行家走投無路,要破產的。」林靜江說:「見佢咁慘我靜雞雞幫佢賣。」這十幾廿年出口風險很大,很多電子廠行家傷亡慘重,林靜江決定逐漸做細,做專,他見很多行家不敢再做,執笠、走佬,有些人欠下銀行好多錢,今世還不完,有些人發了癲,從此沒有再見過。

就算是休息日,也有三個客人摸上門想跟林靜江打牙骹。

氧化:「反正都死,玩咗先講」

林靜江咬緊牙關把店縮小做自家膽機,碰上千禧年人們開始再玩膽。很多人第一次認識膽機是來自《無間道》,因為梁朝偉和劉德華那雙背影,本來拍攝團隊屬意過在林店取景,但沒成事。兒子說浪費了大好機會,是林太當時接到邀請時回覆,好忙,沒有空呀,就掛上電話,這樣乾脆。他們錯失了《無間道》,電影上畫後不夠半年,沙士蔓延,林靜江上落旺角店面,走過沒生意的彌敦道餐廳,「生意好差,個個客好驚死。」有客戴住防暴警察般的豬嘴上舖頭,林靜江認不出是誰,對方說未娶老婆,怕死呀,才知道是熟客肥仔。沙士後期,肥仔還是戴口罩來,但變得沒那麼怕死,「反正都死,玩咗先講」!生意竟回光返照。

今天是另一個低潮期,「政局問題,又無錢無屋住,物價愈來愈貴,大家無心消費。之前有個馬來西亞客做警察的,我說樓下90萬租,他以為買,香港人聽到笑到甩牙。」林靜江說話很直,當面笑他:「你做公務員都是離地!香港、馬來西亞都是,你養尊處優,不知道民生幾痛苦。」

唱片公司送了整套王家衛電影的復刻黑膠唱片給林靜江一家。

生鏽:「好聲的東西總是帶點毒」

時代生鏽,人隨之老去,以前行家都認得嫲嫲,她做過製衣廠,幫兒子的工廠打理得井井有條,是個嚴肅女人;嫲嫲退休後身體不算很好,腳痛,開始坐輪椅。她把原子粒機帶回家,塞滿床下底、櫃桶,分門別類,林晉輝問她拿電子機肉,只有她知道放在哪裏。阿爺過身,她每天念茲在茲要回工場,問個孫出門去哪?生意如何?做事要畀心機。工場剩下林靜江、老婆和兒子、兩位在家工作的老師傅。老婆頂替嫲嫲做大內總管,個性乾脆利落,不說多餘的話,以前她做鐘錶廠,比送貨公司更懂送貨細節;回到工場就是一個廁所都是她負責洗,林靜江笑說這是全大廈最乾淨的廁所,沒有之一。

站在兒子旁邊,林靜江也開始老,他眼神很精靈,但雙眼有些浮腫;站得太久,兒子不發一言拉過椅子喚他坐。40年扭螺絲、測電壓的工作令他四肢勞損得厲害,後來他剪下一撮頭髮去化驗,驗出體內鉛毒偏高。「毒物毒物,以前的膽好多毒,新一代焊錫就無鉛,無鉛不是那麼好聲,啊,這又很痛苦。」他們這代行家不多不少也中鉛毒,但讓他痛的不是手腕,是不靚的聲,「好聲的東西會有少少毒。」

兒子林晉輝總是說,希望他日學有所成,才在報道上露面,由是以兩父子的舊合照代替出鏡。

本來做四大會計師行的林晉輝覺得,如果要選一份終生事業,他還是選音響,於是辭工回家幫手,正式學師。其實以他在美國讀航天工程以及會計畢業、全球研發無人機比賽奪第二的資歷,NASA很有機會聘請他。初時林靜江怕阿仔跟自己做音響沒前途,但他也許不知道自己老去的速度比林晉輝想像中快,驅使他回歸出生之地,「他真的開始老了,似個老人家,以前不是這樣的……」他展示爸爸手手腳腳敷料的相片:「似足個老人家。」重複又重複,彷彿不相信爸爸會老。讀中學時,他穿校服幫手賣膽機,跟爸爸去行家試音室交流,印象中爸爸的身子沒有那麼易累,回憶再倒轉頭,他懶在爸爸的床上邊打瞌睡邊等他回來,凌晨一時多爸爸穿着西裝回家,他飛撲出去,爸爸幫我簽名、睇功課……

問到生意犧牲了什麼,兩父子分別地、不約而同地說:「從兒子角度去看,犧牲了很多,我的童年時光都沒有了。」「以前工廠邊有得休息?他們小時成長時期,我沒什麼時間陪,嫲嫲湊大他……」另一邊廂林靜江停下維修機器的手,托托眼鏡說:「現在我陪他多做幾年,等他學光我的東西。」

林晉輝正在爸爸走過的路上,學音樂史、音響技術、線路設計與用料,學膽機、喇叭與空間的配置等,學不好,客人會看不起。工作時他總是穿上恤衫,和客人談論音樂和膽機,沒人時坐在膽機前閉上眼睛搖頭晃腦,訓練耳朵,想如爸爸那雙耳靈敏;放工還要更新店舖的社交媒體、讀書。為了追上進度,很夜睡覺,飲食不定時。這年他胖了點,他耍手擰頭說:「現在就知以前阿爸一定好大壓力,滿腦子都是音響。」爸爸沒有跟他說過往歷史,是他在網絡找到父親的產品為美國Radio Museum所記錄,靠此逐點記認爸爸的位置。

他沒在爸爸面前說,自己其實打從心底敬佩他,像爸爸試到好機可以蹲在地上一聽再聽,到深夜11點,忘記吃飯,「好專心,鑽研到像去了另一個世界。」最近林靜江給他寫了一本簿,斷斷續續把近40年對於音響的想法寫下來,現在他也終於準備掉落這個世界,爸爸背影好遠好遠,他動身去追。

(楊晴攝)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林靜江的電子生涯橫跨接近半世紀,歷過香港電子業最鼎盛的年代,亦嚐過金融風暴的苦楚。大概也沒料到40年後,會在數百呎的小工場裏與兒子追尋錯過了的成長時光。想了解更多關於他的故事,敬請留意5月22日出版第61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