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雪山茶餐廳易手 港劇取景熱點 老闆娘:未知能否保持原貌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聽說這裏將結業,嘩,真是很懷舊。」一對夫婦邊說,邊推門入雪山茶餐廳。深水埗雪山茶餐廳結業的傳聞,幾年前有過一次,吸引不少人湧去「瞻仰遺容」。後來沒有人來「打卡」,雪山依舊得到影視人青睞。非吹墟小店,常有港劇來取景,原因簡單,年代感和一種香港的尋常感。

於Facebook搜尋「雪山茶餐廳」,已見近日仍有劇組在此拍攝。

屹立深水埗61年 6月底易手

雪山茶餐廳(下稱雪山)於1956年創立,1987年轉手,接手的老闆娘張太說:「裝潢一直沒變,全是上一手留下的。」61年不變,以後呢?「我跟下一任老闆說,希望他盡量保持做廉價茶餐廳,但未知能否保持原貌。」對於雪山的事,老闆娘不欲多談,是時候退下火線,只道營業至6月底,她明白舊式茶餐廳的魅力,帶笑地回一句:「想影相就隨便吧。」

香港冰室曾出現於無數港產片和港劇之中,多是重要的會面地方。用這種消逝中的香港符號,來刻畫老香港的尋常,正如黑社會、警匪片總會出現老派茶樓的龍鳳,以顯示權勢和地位。(按圖看:有哪些電視劇到雪山茶餐廳取景,和雪山茶餐廳細節)

老闆娘因年紀漸老,工作辛苦等,曾多次想把餐廳結業念頭,因一班熟客支持而繼續經營。(袁智仁提供)
+7

60年代「平民」的西方味道

6、70年代,出現製冰設備,加以漸受西方飲食文化影響,冰室(Cafe)讓普羅大眾一嚐西式的味道。檀島、雪山,冰室的名稱或許為食客帶來多一點西式的想像。一間茶餐廳可以告訴你很多事,例如是一個年代。說起雪山,80年代的人會想起雪山雪糕,但60、70年代的人,尤其是深水埗的街坊,則想到雪山茶餐廳。

老派的茶餐廳都有一定格局:基本的紙皮石地磚,始於50年代的美都餐室是藍白的,而雪山是密細的一片白色馬賽克。餐室大多地方寬敞,雪山沒有樓上雅座,門口卻一個60年代冰室必有的玻璃櫃,出售自家製的出爐麵包。下午兩時,雪山半白的玻璃櫃只剩下零星蛋卷。而牆身多貼上手繪水粉畫廣告,背景不外乎是椰林樹影或是穿著旗袍的優雅女士,雪山的是黑框鏡面,畫上簡單的食物飲料,金色細字雕上「雪山冰廳開幕誌慶 XXX來賀」,內容都離不開「檀島咖啡,西冷紅茶」。

雪山茶餐廳每個卡位之上也有花瓣形狀的掛燈。(袁智仁提供)

雪山處處是浪漫元素

「這大概是很中產的冰室。」研究社區故事、「活在觀塘」的發言人袁智仁推測。雪山外的寬大帆布簷篷的確帶點氣派,招牌上既有中文凸字,亦有「cafe」一字,罕見的中英夾雜招牌流露一種「高級」感覺。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低下階層對隨之傳入的西化文化着迷。於是,雪山處處都加入些「浪漫」元素:幼身鐵椅白椅背,木桌上的卓布換了又換,依舊是玫瑰花圖案。每個卡位之上也有花瓣形狀的掛燈,卡位椅背中間設計成呈凹形,精緻的西式小物和佈置,展示60年代茶餐廳的氣氛。

當時中英夾雜招牌流露一種「高級」感覺。(黃泳樺攝)

老香港風味何來?

同時,這間帶點小浪漫的茶餐廳,牆身隨意掛了些寓意吉祥的山水畫-那種現在看起來有點俗氣的油畫,荷花、金魚、群馬飛馳,用色極為亮麗。原汁原味的冰室,有50年不變的裝潢,也有保留傳統做法的食品,如滾水蛋。

70、80年代,香港受快餐文化影響,講效率,冰室轉成茶餐廳。一個常餐有西式火腿、牛角包,加中式粉麵,再來一杯咖啡或奶茶,一併上枱,再後來日式炒烏冬、越南香茅豬扒飯、新加坡的咖央,泰式粉麵,通通有供應,雪山也是如此,食物款式多,餐牌大得覆蓋整張木桌。

一個小地方廳能濃縮一個年代,夾雜中式情懷,西式設計,展示了「全球化」的成功,還有到處都是相同的畫面:幾個老顧客靠在卡位,翻報紙,聊賽馬,或是不疾不徐拌勻那杯熱奶茶,兩分鐘內遞上一個常餐。這種淡然、急速、混雜和尋常,難怪成為熒幕中的經典場面。

金色細字雕上的是「雪山冰廳開幕誌慶 XXX來賀」,內容是「檀島咖啡,西冷紅茶」。(袁智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