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搞活化 唔靠假大空 設計師花十年發掘家島賣點:慢工出細貨

撰文:余思朗
出版:更新:

香港市區更新策略有4R:重建(Redevelopment)、復修(Rehabilitation)、保育(Preservation)、活化(Revitalization),四者取向各異卻有一個共通點:什麼要走,什麼可留,幾乎都是由上而下地規劃。不少舊區及舊建築例如利東街、和昌大押重建後,都被批評失去原有特色,上升的樓價和社區士紳化也把原有居民趕走。難道社區重生,別無他法?
另一邊廂,在日本,一群社區設計師嘗試以設計解決問題,設計的不是設施、建築,而是活動、座談會、家訪,他們相信社區重生由重建社區網絡開始,讓當地居民自行解決社區問題,不假外求。「我們做的是為當地社群充權,讓他們自行找出問題和解決方法。」日本社區設計工作室studio-L成員出野紀子如是說。

設計師可以如何讓衰弱社區復活?(圖片來源:h-ieshima.jp)

出野紀子上月受MaD Festival 國際年會邀請,來港分享在studio-L的工作。studio-L是日本一家社區設計工作室,他們以「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模式設計及復興了日本逾百個大大小小的公園、建築、社區、城鎮、小島。創辦人山崎亮本來是景觀設計師,1999年獲邀參與位於兵庫縣三田市山坡的有馬富士公園設計項目,開始採用「參與式設計」進行公園和兒童遊樂場的設計——設計師先花大量時間觀察兒童玩樂的模式,了解他們的喜好和習慣,也透過在場內放置軟墊和紙箱等容易移動的物料,觀看孩子自己會「設計」出怎樣的遊樂場。他發現要設計一個「好」空間,先要重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於是在2005年成立了studio-L,以「社區設計」的方式進行社區項目。

位於兵庫縣姬路對外瀨戶內海的家島群島項目便是其中一個經典例子。家島群島位於姬路港三十分鐘船程外,早年以採石業為主要產業,近年產業式微,年輕人紛紛遷出,小島老化,四十多座小島只餘四座「有人島」,住著八千多名居民。山崎亮團隊機緣巧合下發現了這個小島,島上居民想要「復興」家島卻束手無策,他們就決定在此展開為期十年的改造工程。

日社區設計師走進人口老化縣城 從人開始設計社區

花五年時間探索家島 拉近城鄉差異

一切如何開始?其實在社區設計師團隊來到之前,家島居民已有一個「家島振興計劃籌備委員會」,但他們的振興計劃都是圍繞「如何重振採石業」,但社區設計師們則認為,要成功轉型就不能固步自封,必須要先重新檢視整個小島的生活形態,再決定新方向。

他們先在島上做了五年的田野調查,從居民口中了解島上生活,也辦了數場「社區總體營造研修會」,讓日本其他地區有相關經驗的人和島民交流。家島位於姬路外的瀨戶內海,鄰近有小豆島、淡路島,皆以旅遊業為發展主軸。山崎亮也曾參與小豆島的社區營造項目,自然而然,家島也慢慢和鄰近島嶼一樣,往發展旅遊業的方向走。

家島群島位於姬路對外瀨戶內海,早年以採石業為主要經濟支柱。(圖片:http://h-ieshima.jp)

但家島的特色是什麼?家島不如小豆島以醬油聞名,也不如淡路島大,有著各式旅遊景點,家島群島零散,為發展旅遊業帶來很大的限制。於是為期一年的研修會,由探索家島景點開始!島民和設計師一起製作了一本記載家島歷史文化和景點的小冊子,也請都市人到島上「探險」。

有趣的是,在過程中他們發現島民和都市人對「景點」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島上居民想介紹家島神社、賞櫻勝地、眺望大海的好地方這些觀光景點,然而對於城市人來說,這些隨處可見。對他們來說,有趣的反而是那些居民覺得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甚至是有些髒亂的畫面,例如:放在路邊的冰箱和沙發。

由於島上處理廢物的費用比較高,所以居民習慣把壞掉的家具拿到室外繼續用,所以會看到路邊放著一個冰箱,變成農民放用具的小倉庫;也會看到老人坐在路邊的殘舊沙發休息。這些景象對於都市人來說頗為新奇,卻這卻不過是居民的日常生活,他們甚至有些尷尬,不是很願意讓遊人看見這樣的畫面。

社區設計師為了讓外來者和居民能互相理解,辦了場別開生面的活動——他們徵集由兩者所拍的家島照片,製成二百張明信片,分別在家島港口和大阪市展出,讓參觀者拿走自己喜歡的明信片,結果兩邊被拿光光的照片是南轅北轍,也讓眾人理解到「遊客/都市人」和島上居民的差異。

香港有居屋由日本大師設計 「蔗渣價錢」住出「燒鵝脾的味道」?

社區設計師:我們的角色是支援居民

他們不急於建設閃亮的新設施來吸引遊客,反而,那時山崎亮向居民提出建議,「與其變成一座有一百萬人到訪,卻只造訪一次,不如成為一座有一萬人願意造訪一百次的島嶼吧!」他的目標是,要為家島培養「忠實的粉絲」,而不是來來去去的大量遊人。

由於家島面積小,人口也不多,突然湧入的大量遊客會為居民造成過大的負荷,也會影響原有社區。反之,慢慢地隨年發展,能培育出島上的旅遊業人才,確保他們將來能自行營運下去,這些「忠粉」,將來也能成為幫助家島發展的一份子。

設計師和島上居民共同設計手信的包裝。(圖片來源:NPO家島)

由設計伴手禮、海報、明信片,到設立民宿、籌集資金,設計師的角色是支援居民自行為社區問題找到解決方法。在不斷發問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家島的居民慢慢地建立了社區組織和未來發展藍圖,也從設計師的指導下獨立起來,有能力自行繼續發展旅遊業,也的確有不少過去來考察的大學生,培養了定期造訪家島的習慣。十五年過去,現時家島已是瀨戶內海其中一個旅遊景點之一,以海鮮,和每年七月舉辦,逾千年歷史的家島夏日天神祭聞名。

這「改造工程」沒有大型基建也沒有建成新設施,而是花時間慢慢把本來就隱藏社區中的珍貴事物重現出來。山崎亮強調,在社區轉型的過程中,必須留給居民緩衝期,讓他們在過渡期中逐漸找回自己的主體性,「社區設計的關鍵之一,便是像這樣『慢工出細貨』。」

每年七月的家島天神祭有逾千年歷史。(圖片來源:http://h-ieshima.jp)
新鮮漁獲也是小島賣點之一。(圖片來源:http://h-ieshima.jp)

資料來源:
《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 不只設計空間 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山崎亮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