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黑心肉】本地豬農潮養西班牙黑毛豬 從大陸豬奪回「主場」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香港人每年吃掉160萬隻活豬,但在政府回收牌照、發展商覓地起樓夾攻下,本地豬業卻日漸式微,從1980年代的3000個豬場銳減至現時34個。留低的豬農,個個都自強不息。其中有豬農引入高級的西班牙種「黑毛豬」,革新包裝和銷售方式,港人有更衛生安全的港豬食之餘,更希望建立品牌,重奪「主場」。

其中一間參與農場是英明農場,他將黑豬跟白豬一同飼養,分別是黑豬多養一個月,以及在售出前一個月能在草地「運動場」放養。來自台灣黑毛豬自2014年8月起在香港落地生根。(陳嘉元攝)

為港豬建立品牌 先由顏色辨識

經過兩個月檢疫,146頭黑毛豬在2014年8月自台灣飛到香港,分別走入五個農場,準備為港豬農翻身。這些黑毛豬原籍西班牙,來自台灣,毛髮黝黑濃密、身形瘦長結實。牠們不吃飼料吃橡果,在草地上散養。

現時內地每日約4000活豬供港,本地豬則有約250隻,只佔市場5至6%。香港禽畜業聯會主席譚國柱與一群豬農為港豬掀起革命:「賣豬肉的爭相說自己是『本地』,但『本地』的定義含糊,本地屠宰、本地飼養、本地銷售也可說是『本地豬』。」他說,不少內地長大的豬在自稱本地豬,只因牠們在香港屠宰。

香港禽畜業聯會主席譚國柱與一群豬農為港豬掀起革命。(呂嘉麗攝)

成本高市場不明朗  被同行笑「癡線」

譚國柱本也是商人出身,曾做過金融、賣過農藥,後來他開始養豬,最風光時有4個豬場,卻因為政府06年推出自願退還飼養活豬牌照,豬場租金大翻數倍,無奈退場。雖已交回牌照,但他仍心繫港豬。

他不時到台灣與當地豬農交流,發現當地黑毛豬較瘦長、屬肌肉型,便想到引進香港,讓人容易以顏色分辨港豬:「香港人還是對本地豬較有信心。」每隻從台灣運來的黑毛豬成本達13000元。養黑毛豬比白豬多一個月,每胎又少生2至4隻豬寶寶。成本高,市場反應卻難料。初時直有同行笑他「癡線」,認定黑毛豬無法在市場中生存。參加計劃的豬農,都彷彿參與了一場賭博,為搵食,也為港豬品牌而戰。

本農店貌似高級超市。(呂嘉麗攝)

豬肉也講求品牌、包裝

譚國柱更率先革新售賣豬肉的方式,去年開設一間新潮的豬肉店「本農黑毛豬」。傳統豬肉店肉枱放最外,同作銷售枱,但本農店卻貌似高級超市,以本地黑毛豬作招徠。甫入「本農」店,先見旁邊的雪櫃及全部包裝好的豬肉,通道寬闊而乾淨企理,光猛的白燈取代了傳統豬肉店的紅燈。店內有自家Logo、黑豬模型,木製天花及牆壁上的大型豬肉手繪圖令店面添了一點日式感覺。整間店落足本設計及包裝,以中高檔格調定位,豬肉比一般內地豬賣貴4成至1倍。即使位於屯門舊樓地舖,仍不乏捧場客。譚國柱說,遠至港島的居民也會專程過來光顧。

店內有黑毛豬模型「坐陣」,又有巨型手繪圖介紹不同豬的部位。(呂嘉麗攝)

傳統豬肉店以肉枱展示豬肉,讓客人直接揀豬肉再讓店員切割,但「本農」就將肉枱置於最內位置,以玻璃展示櫃隔開,大部分豬肉分割後以膠盒或膠袋包裝,放4度的雪櫃內:「其實屠房運豬肉來時也是以4度保鮮,為何大家接受到豬肉店將豬肉暴露空氣中?其實放在雪櫃更保鮮。」

初時本地黑毛豬不被看好,譚國柱卻滿有信心,指本農店將快開分店,望本土黑毛豬再下一城。下一集將告訴大家黑毛豬味道如何,以及其他本地豬肉在哪裡買得到。

本農黑毛豬
地址:屯門青河坊 2號麗寶大廈 54B鋪地下

【認清港豬】元朗豬農頑抗官商60載 自創本地黑毛豬品牌
【救救港豬】本地豬場銳減99% 市佔率唔夠一成 政府一手造成?

部分豬肉在玻璃櫃展示,客人購買時才分割。(呂嘉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