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香港新玩法】民間收集舊相 潮玩今昔拼圖 你又認得出邊度?

撰文:林𡝴雯
出版:更新:

白板上貼滿觀塘、牛頭角一帶的舊照片,由50年代到2009年都有,貼這些照片的不是一班「老餅」,而是5個不夠30歲的年輕人―許孝謙(Himphen)、陳浩軒(Nelson)、鐘岸桐(Amy)、劉海晴(Catherine)、馬嘉儀(Camelie)。上周六(3月18日),他們在牛頭角上邨擺檔收集舊照片,還設計遊戲給大朋友、小朋友一起玩,用舊照片估地方。他們鼓勵街坊拍下這些老地方的新面貌,實行今昔拼拼圖。

1980年和2010年的莊士敦道、 盧押道交界的和昌大押。(相片來源: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HK Man收藏品)
1967年和2009年的銅鑼灣軒尼詩道、堅拿道交界。(相片來源: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HK Man收藏品)
1960年和2009年的尖沙咀天星碼頭。(相片來源: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HK Man收藏品)

除了看硬照,手機都可以玩這個今昔拼拼合照遊戲。因為他們還開發了網頁和手機應用程式Snappy,收集和整理香港街景相片,人人都可以免費使用。你又認不認得眼前這些地方呢?

背山靠海,還有一棟未建成的大廈,這是哪裏呢?

(相片來源: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HK Man收藏品)

答案:1955年的牛頭角道,當年還未進行填海工程,今日牛頭角道對出的九龍灣一帶都是一片大海。下方相片是2008年的牛頭角道。(相片來源: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HK Man收藏品)

七層高的住宅大廈,加上中央偌大的公園和運動場,到底是哪裏呢?

(資料來源:政府新聞處/香港公共圖書館)

A.順安邨

B.觀塘花園大廈

C.秀茂坪邨

D.觀塘徙置區

(答案:D觀塘徙置區,向西看是觀塘新區,中央可見第十一及十二座之間遊樂場。觀塘新區即後來的觀塘(翠屏道)邨,並已於八十年代重建為今翠屏邨。)

有婆婆動手參與「估地方」遊戲。 (林𡝴雯攝)

舊照片憶童年:天台小學走鬼

穿着墨綠色外套的中年姨姨把手機對準白板上的黑白相,咔嚓一聲,便打開whatsapp群組,「呢度係咪和樂邨呀?」過了一會兒,手機屏幕彈出幾個字,「個格局似」。

1962年落成的和樂邨,現仍有4600人居住 (房委會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數據)。 (資料來源:政府新聞處/香港公共圖書館)
趙小姐和父親在觀塘區居住超過半世紀,看到舊照片慨嘆滄海桑田。(林𡝴雯攝)

正在玩遊戲的,是在觀塘區住了接近50年的趙小姐,見到兒時曾居住多年的和樂邨舊照片,她說起當時在天台小學「走鬼」的情況,「那時屋邨的小孩都在天台返學,學生太多,超出學校消防限制,所以下課一打鐘,老師有時就會叫我們(其中幾個學生)回家,下午不用上堂」。很幸運,趙小姐每次都「走鬼」成功,未遇到「捉鬼」的政府人員,她說起這段經歷時笑笑口。

 

公眾參與最重要 已收集900多張照片

照片除了包含人的回憶,還可以拉近人與人的關係。今次收集舊相片的其中一位搞手Himphen,年幼時也是牛頭角上邨的居民。他說小時候婆婆經常帶他到下邨吃「嗱喳面」,所以家人知道他籌辦這次活動都很興奮,家人一起話當年,婆婆還專程到現場看他。他覺得相片可以令不同年代的人一起傾計、交流,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而且他們交流的對象並不止於觀塘居民。

Himphen和拍檔由去年8月至今,已先後5次在屯門、土瓜灣、灣仔和觀塘各地收集相片,除了在攤檔收相片,他們還在工餘時間,自資開發應用程式和網頁Snappy,鼓勵公眾將自己保存的舊相和新相,上載到他們建立的「街景相片資料庫」,製成今昔對比照片,讓市民一起紀錄和分享不同時期的香港。無論是哪一時代、哪一年拍的街景相,只要是過去的相片,他們都歡迎,因為他們並不是只想紀錄某一時代,而是每日都急速變化的香港。

1950和2010年莊士敦道、灣仔道交界。(相片來源: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HK Man收藏品)

現時網頁內已有超過900張照片,但大部分都是依靠市民透過網頁或應用程式上載,現場收集相片並不容易。擺了5次攤檔,他們只收到10張相,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會將相片帶在身,看到收舊相再折返回家取相的人也不多。他們說事先的宣傳很重要,加上不少街坊保留都是「大頭相」或家庭相,用來比較不同時期街景較困難,也存在私隱問題。「我細個在牛頭角上邨都拍了不少照片,但唔會特登影後面的大廈,每次都是我的『大頭』」,這些都是令Himphen頭痛的地方。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要拆了,才匆忙回憶,但已經太遲。
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開發者Himphen

愈舊愈難  應今日開始影

說到收舊相,當然是愈舊愈難。在觀塘區住了50多年的趙小姐見到舊相很興奮,但自己卻一張都沒有,「那時候相機很貴,成千蚊一部,我地平日怎會拍照呢,影全家福都是去影樓」,Himphen在旁都點點頭,「除非是收藏家,但這樣相片就一定很貴」。即使手上沒「咸豐年前」的舊照片也不用擔心,因為「今日影的新相,3年後又會成為舊相」,Himphen認為最重要的是公眾一起參與。


屬於香港人的街景相片資料庫設計的介面很簡單,市民在同樣地點按半透明的舊照片,對準角度拍一張新照片,就可以製成今昔合照。就像這張照片,就可以同時看到1980年代和2008年的大埔墟。

搵年份比收相更難:一張相改3次年份

但我們是怎知道相中的大埔墟是80年代和2008年拍的呢?Himphen說這個就是困難的地方,憑相片辨別年份和地點可能比收集相片更困難,有時連拍攝者都忘記了,就只能集眾人之力。

深水埗元州街、北河街交界相片(資料來源: 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HK Man收藏品)

以這張拍攝深水埗元州街、北河街交界相片為例,相片的年份曾多次改動。起初相片標註的年份是1970年,但有市民提醒他們地鐵在1979年才開通,相中有地鐵告示牌,年份應在1979年後。後來他們再翻查網上資料,荃灣綫在1982年才通車,加上相片內塗有顏色的禁區指示牌是1998年後才使用,大約2000年才在全港通用,所以他們再把年份改為2000年。直至最近,又有市民指出相片內的行人大部分都戴上口罩,很可能是2003年沙士肆虐時拍攝的。

Himphen(左)和另外2位收集舊照片活動的籌辦人都希望市民共同參與,建立一個屬於港人的民間相片資料庫。(林𡝴雯攝)

 

「一枝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扎段節難」,Himphen說只有公民一起參與,才可以集合不同人的專長。雖然他們是程式的開發人,擅長電腦技術,但他們並不熟悉歷史,需要在行的市民幫忙。「我們也只是公民的一份子」,Himphen說要建立一個屬於香港人的街道相片資料庫,只能靠大家,而不是只有他們5人。

要建立一個屬於香港人的街道相片資料庫,只能靠大家,而不是只有我們5人。
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開發者Himphen

促政府公開舊照片 讓市民易接觸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要拆了,才匆忙回憶,但已經太遲。」Himphen希望公眾能開始紀錄城市面貌和分享相片,建立民間相片資料庫。他希望當市民願意共享相片、分享知識,政府也會明白開放數據的重要性,把圖書館或資料館保存的珍貴歷史照片,以更方便、友善的方式與市民分享。

2017年的皇后大道東是怎麼的呢?如果我們不想下一代十年後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也許大家可以嘗試提起相機拍下眼前的香港。

年輕人也停下欣賞觀塘區的舊照片。 (林𡝴雯攝)

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Snappy:
https://snappy.collaction.hk/

應用程式Snappy: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hk.collaction.snappy&utm_source=facebook_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