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重建】佑寧堂將變豪宅 歷史研究者:屬少數戰後代表性建築

撰文:顏寧
出版:更新:

香港半山區行人路狹窄,兩旁多是高層住宅,若再多一棟高樓會否令都市空間繼續縮小?抬頭所見的天空會否越來越窄?位於半山區堅尼地道的香港佑寧堂已有68年歷史,屬三級歷史建築,將與發展商恒基合作將教堂重建成22層高的綜合大樓,發展成高尚住宅。歷史愛好者、城西關注組張朝敦博士對此感到惋惜,認為佑寧堂建築屬香港難得的戰後建築代表,而且認為重建做法變相跳過相關土地拍賣程序,違背土地用途原意。
攝:顏寧

位於堅尼地道上的佑寧堂。行人道狹窄,四周也是高樓大廈。

跟恒基合作  業權、19單位歸佑寧堂

佑寧堂於1844年由倫敦傳道會的蘇格蘭牧師成立,原址在荷李活道,是一座以英語傳道的基督教教堂;1890年佑寧堂遷到堅尼地道,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破壞;現在的教堂於1949年起分階段建成。其中於1955年建成的聖所和鐘樓被古諮會於今年三月初會議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城規會曾於2007年為佑寧堂重建定下三層的高度限制,佑寧堂為此提出司法覆核;法庭於去年11月作出判決,承認佑寧堂有明確的重建需要。教堂的重建計劃將與恒基合作,將改建為可提供45個單位、22層高的大廈,最低5層將用作重置教會,而其餘17層將作住宅用途。大廈業權及其中19個單位將歸佑寧堂所有,所有重建開支則由恒基承擔。根據佑寧堂2016的年度報告指,他們希望於本月與恒基完成談判並簽訂合作條款;佑寧堂回覆查詢時表示未能透露重建計劃的進度。

時裝店售貨員見盡人生百態 「有人特登走入嚟羞辱我哋」

【現實版一念無明】難堪供樓壓力 抑鬱妻:把樓賣掉好過大家瘋掉

【抹車無聲.有片】聽不見說不出的男人心事 跟弱聽阿傑抹一晚車

張朝敦黎,佑寧堂建築的外型不規則,屬少數戰後代表性建築。

三級歷史建築 張朝敦:佑寧堂見證戰後建築設計的轉變

城西關注組張朝敦博士指,於30年代戰前的建築外形多為均一正方形,而戰後的建築則多會嘗試幾何外形風格,具任意性(randomness)。香港在1945年戰後至1950年光復期間陷入貧困,他指當時只有少量建築物落成,而香港佑寧堂的建成正是戰後建築風格轉變的見證,他解釋:「它是戰後擺脫均一正方形(建築)的始祖。」;他又指,佑寧堂是少數能保存下來的戰後建築代表,「叫我數都淨係諗到佢(佑寧堂)同遊艇會『子夜鳴炮』的炮台。」

城市設計聯盟成吳永順指,佑寧堂屬香港現代化的教堂,比起早期的聖約翰座堂或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較為簡約。他表示不贊成現時的重建計劃,認為重建後教堂難以彰顯其特色。他續指,問題在於「重建後的教堂是否仍是教堂的形態」,須視乎相關的重建計劃;他解釋,現時很多教堂都面對場地面積不足而須作重建,而增加面積作教堂用途對社區有好處,能讓更多市民使用設施。

街坊:「搞到好似綜合大樓咁」

易先生和易女士兩姐弟一家自小在堅尼地道一帶長大,見證半山區的變遷。易先生指教堂內有草地:「以前細路嗰陣成日去(教堂)玩。」,又不斷強調教堂建築「好靚,以前仲靚。」他希望教堂能保持現有面貌,「梗係有個教堂好。」易女士說:「以前去嘅時候,牧師成日都會同我哋傾計。」對於教堂重建的消息,易先生直言:「覺得可惜,搞到好似綜合大樓咁梗係唔好。」他認為教堂改建成豪宅的決定反映人本自私,「咪又係為咗錢。」

易女士(右)和年屆90歲的母親(左);他們一家在堅尼地道營運一家飯盒外賣的小店多年,見證半山區的變遷。

重建違反「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低密度傳統?  

佑寧堂重建高樓,很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半山區的建築密度。根據半山區西部分區計劃大綱(圖則編號:S/H11/15),佑寧堂與上述鄰近建築均為「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吳永順指,「政府、機構或社區」沒有劃一的高度限制,傳統上大多是低矮的建築,能疏導樓宇密集的感覺。吳永順指,半山區本應是中密度的樓宇規劃,但是隨著城市發展,區內舊樓面臨拆卸重建,而政府未有嚴厲管制發展,以致半山區現時已成高密度規劃,「可以話係政府容許。」

城西關注組張朝敦博士批評重建違背「政府、機構或社區」土地用途原意;他解釋,「政府當初批笪地就係要嚟起教堂,如果唔係點解要畀佢哋?塊地咁靚。」他續指,若現在用作住宅用途則變相跳過相關土地拍賣程序,違背土地用途原意,表示不贊成佑寧堂改建成豪宅。張朝敦預計,佑寧堂重建計劃應會預留通風空間以通過城規會,但將會阻礙後面聖保羅男女中學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