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醫院聯網24小時急救中風服務推出十年 治療時間縮短至48分鐘

撰文:梁祖兒
出版:更新:

急性中風過往被視為長者疾病,不過,中風患者有年輕化跡象,救治時間是影響康復成效的關鍵。醫管局研討大會的第二日,新界西醫院聯網的急性中風綜合治療團隊席間分享,推出24小時全天候急救中風服務約十年,成功加快救治中風病人的時間,由病人入院、到接受溶栓治療的時間,由10年前的84分鐘,大幅降至現時的48分鐘,比國際標準的60分鐘更快。

新界西醫院聯網的急性中風綜合治療團隊,在2014年籌組集急症科、神經內科、放射科等,與急性中風相關的醫護,在屯門醫院、博愛醫院及天水圍醫院,提供每日24小時全天候急救中風服務,讓病人可盡快接受急性中風治療,提升復原機會。

急性中風治療分兩種︰溶栓治療及取栓術治療

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傅溢鵬在研討會上指出,急性中風治療要與時間競賽,病人在中風後愈快接受治療,復原機會愈大。在急性中風個案中,近8成屬「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栓塞,有2種「通血管」的治療方法,一是「溶栓治療」,經靜脈注射溶栓藥物,惟在病發後3小時的成效才最理想;二是「取栓術治療」,經動脈為病人直接取出血栓,適用於病發後的6至16小時,且腦組織未嚴重受損前。

基於溶栓治療和取栓術治療,分別適合在病人急性中風後的3小時,以及16小時內施行,因此救治急性中風要快,否則病人中風後的復原會大受影響。

急性溶栓治療的病人比率有15.5% 略高於歐美國家

而急性中風綜合治療團隊自2014年成立至今,在救治急性中風病人上,取得不少成效。團隊指,新界西醫院聯網每年平均中風收症約為1,600人,當中接受急性溶栓治療的病人比率有所上升,由2014/15年的72人(佔該年急性中風病人的5.4%),上升至2023/2024年的244人(佔15.5%),升幅逾兩倍,高於歐美國家的比例。

送院至溶栓藥物注射需時48分鐘 較10年前快36分鐘

而病人從到院至溶栓治療的時間亦大幅縮短,團隊指,據國際標準,病人從被送入醫院至溶栓藥物注射,過程應少於60分鐘。以新界西聯網的屯門醫院為例,在2014/2015年度,病人到院至接受溶栓治療平均需用84分鐘;今年1月至4月,過程縮短至平均只需48分鐘,如配合院前中風通報,有逾4成病人接受注射的時間少於35分鐘,最快曾試過只需23分鐘。

治療團隊的診斷、手術過程。(醫管局提供)

嚴重中風病人術後自理能力 較10年前升17個百分點

至於在取栓術治療方面,在新界西聯網中,接受取栓術的急性中風病人比率亦有大幅度增長。新界西醫院聯網內科及老人科顧問護師(中風科)周玉蘭指,從2014/2015的10人,上升至2023/2024的121人,升幅達11倍。周玉蘭指,治療時間加快,不只讓可接受治療的中風病人增多,亦有助提升康復比率,嚴重中風病人接受取栓術後90日,能自理及步行的比率,由2014/2015只有20%,在2022/23年則上升至37%。

屯門醫院放射科顧問醫生蕭志偉表示,上述的治療進步受惠於全天候急救中風服務,在急症室接到懷疑中風個案後,相關醫護便會同步地進行診斷及治療,以加快救治病人的時間。他指,急症室接到疑似中風病例,會即時將個案送至急救房(R房),醫護團隊,如中風科護士及相關科的醫生等,會即時作臨床評估,並安排電腦掃描。

這期間,如病人的中風時間短,會安排接受溶栓藥物注射,同時用影像掃描及人工智能系統,分析大血管有否栓塞,因溶栓藥物只能通大血管中的15%血塊,因此掃描能協助診斷病人有否需要再接受取栓術治療,「parallel(並行)咁做」,這樣每個步驟無需單獨進行,而可同步做,加快治療的黃金時間。

屯門醫院25/26年設神經系統疾病綜合醫療中心

此外,他表示,新界西醫院聯網的中風病房不設上限,中風病人的直接入住率平均達8成,是全港最高,而中風病人在醫院治療期間,全程會有同一位中風科護士跟進,有助協調病人的治療方案。

傅溢鵬亦指出,在2025/2026年度,屯門醫院將設立神經系統疾病綜合醫療中心,以發展一站式神經醫學綜合服務,盼能為急性中風病人,特別是複雜重症的,提供更好治療服務;與此同時,團隊會繼續向各醫院聯網分享治療急性中風病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