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蜆旺季】01化驗水口蜆「砒霜砷」含量貼警戒線 兒童孕婦忌食

撰文:鄧麗婷
出版:更新:

「鐵鏟?」「有!」「水桶?」「有!」「膠凳?」「有!」
夏天,為大海帶來美蜆。暑假伊始,不少市民帶齊「摸蜆三寶」到各大泥灘尋寶,享家庭樂之餘亦可收穫蜆、蠔等海產,大快朵頤。但食用這些本土海產又是否安全?
香港01上月委託化驗所,檢測屯門小欖沙灘、大嶼山水口及東涌灣的介貝類重金屬含量,發現水口樣本的砷含量處於警戒線水平,若計算正誤差在內,將超出食安規例的最高許可濃度。粗略推算,一個30公斤重的兒童每日食65克蜆肉,即約三分一罐豆豉鯪魚,就會攝取過量砷。長期攝取較高濃度的砷可致皮膚癌。專家提醒,孕婦、小童、長者及長期病患等高危人士少食為妙。

每年的7至9月,大嶼山水口都聚集不少摸蜆的人群。(黃偉民攝)

水口:就地取材 士多推夏日限定夏日限定蜆肉米線

水口沙灘,烈日當空,在潮退之時,遊人用小鐵鏟一翻,再往泥沙一抓,就能輕易摸蜆,尤以三角蜆為多,其次為沙白及沙螺。通向泥灘的小路,路口有一間可租借摸蜆工具的士多,店內一張大字報寫道:「掘蜆時體積細小請勿拿走……讓牠繼續生長及保護生態」。對面村口另一士多則推出夏日限定的「金不換本地沙白蜆肉米線」。

李小姐偕女兒來水口摸蜆,表示只會取走體積較大的蜆。(黃偉民攝)

外傭轉售附近餐廳

周六的泥灘,摸蜆市民達數十人,李小姐偕女兒摸蜆作樂,強調只取體積較大的蜆,對香港水質甚有信心,收穫會煮來吃,但在旁的女兒搶著說「唔敢食」,憂水質受污染。遠處深水位置,家庭傭工Canisia拿著長矛不停往沙泥探尋,左手拖著的「膠桶車仔」放了十數隻大沙白。她透露,已摸蜆好幾年,間中轉售附近餐廳,賣30元一斤,惟近日收穫不及三、四月,上月更有好多蜆死了,估計因為「dirty water(水質差)」。有市民走入深水位置挖沙螺,兩小時挖了近百隻,但他指沙螺藏在泥下半米深,需用自備大鐵鏟挖掘,更無懼污染風險,表示「用黑椒醬加青椒粒炒,勁好食!」

要死,點都會死啦,重金屬都唔驚,我哋由細食到大
馬灣涌村村民梁小姐

東涌灣:原居民指蜆幾乎被掘至絕種

由東涌逸東邨出發,步行5分鐘,穿過馬灣涌村就到東涌灣。這個貼近民居的摸蜆勝地,潮退後,泥灘一地石頭蠔殼,舉步為艱。在這裡埋首掘蜆的馬灣涌村村民梁小姐,見證東涌灣的滄海桑田,由小時候隨手有蜆,到現時「幾乎被人掘到絕種」。她無懼水質受污染,豪言「要死,點都會死啦,重金屬都唔驚,我哋由細食到大」。同是馬灣涌村村民,掘蜆經驗達逾半世紀的妹姐認為,東涌灣蜆量明顯減少,主因是遊客數目大增。

 

+3
近日連場暴雨,水口沙灘湧現大量印有簡體字的垃圾。(黃偉民攝)

水口沙灘湧「簡體字」垃圾

香港水域受到珠江口工業、港珠澳大橋等基建污染,水質近年備受質疑。近日連場暴雨,記者周四再訪水口時,見到沙灘湧現大量印有簡體字的垃圾,包括膠樽、塑膠包裝、發泡膠等,令人擔心該處的水產是否可安全食用?

《香港01》上月取得小欖沙灘、大嶼山水口及東涌灣的貝殼類樣本,委託政府認可的化驗所檢測重金屬含量。結果如何?

水口可掘到三角蜆、沙螺等。(黃偉民攝)

水口貝類砷含量臨警戒線​ 小欖、東涌灣樣本合格

三個樣本均根據《香港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測試銻、砷(以三氧化二砷計算)、鎘、鉻、鉛、汞及鍚的含量,結果小欖沙灘及東涌灣樣本符合《規例》,但水口樣本被測出含有9.39ppm(百萬分率)的砷,若計算1.31ppm的正誤差在內,會超出《規例》中食物天然蘊藏砷的10ppm最高許可濃度。即使不計算正誤差,水口貝類水產的砷含量也處於警戒線水平。

砒霜屬無機砷之一 毒性高

砷是一種準金屬物質,分為有機砷及無機砷,天然蘊藏及由人類活動產生而存於土壤、石頭、地下水、植物及空氣。
一般而言,無機砷毒性比有機砷大,包括俗稱砒霜的三氧化二砷。

魚類及海產製品的總砷含量較高,其中魚類及魚類製品的無機砷含量佔總砷含量一般少於10%,介貝類水產動物則約佔 15%。
《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無機砷》,食物安全中心,2012年2月。
無機砷誘發人類肺癌發病率增加 0.5%的基準劑量可信限下限:每日每公斤體重 3.0 微克 (即若每日攝入每公斤體重3.0微克的無機砷,保守估計或使人患肺癌的機率提高5%。 )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衞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

兒童每日食65克 砷攝取量超標

今次檢測的水口蜆肉,總砷含量為9.39ppm,即每克蜆肉含9.39微克砷。以介貝類水產的無機砷佔總砷含量約15%的標準粗略計算,水口貝類每克肉約含1.4微克無機砷。以一位體重30公斤的八至十歲兒童為例,若每日進食65克蜆肉,約等於三分一罐豆豉鯪魚,已超出無機砷的國際標準;而體重50公斤的成年人每日食107克以上蜆肉,約等於五分三罐豆豉鯪魚,也會超標。

+2

學者:高危人士少食為妙

對於水口的介貝類被驗出砷含量略高,香港學大生物科學學院教授梁美儀指,香港西面天然土壤的含砷量較高,而攝取少量的有機砷並無大害。他強調,食物安全指標是管理上的指引,以一個60公斤的成年人活到70歲去計算平均值,故有關的安全標準不應一刀切,「不可當作死線」,要視乎個別人士的體重、生活及飲食習慣。就水口蜆肉樣本的總砷濃度達到9.39ppm,他坦言這不會引致急性砷中毒,但孕婦、小童、長者及長期病患者等高危人士少食為妙;至於長期攝取較高濃度的砷,皮膚可能出現黑色的硬塊,或會基因突變致皮膚癌。他指,海產中砷的含量一般較蔬菜和肉類高,故市民食用海產時應適可而止。

土木署資料:水口地質砷沉積物含量高

綠色力量科學及資源護理總監鄭睦奇表示,岩石、礦物都有砷,海產驗出砷並不出奇,只是成份高低之分。他引用土木工程拓展署資料指,大嶼山的大澳附近、煎魚灣、水口,以及石壁和涌口中間的綠地上,近觀音山及羌山都有較高含量的砷沉積物,達到100至300ppm,故水口貝類被驗出高濃度的砷,地理分布的天然地質屬於最大因素,雨水及河水將砷沉積物沖落水口灣,濾食性的貝類海產過濾後,漸攝取了砷,但民居的山寨作業,包括耕作、工業、填土活動等也可是來源。

咁唔食呢度啲蜆啦,係朋友介紹話呢度水質乾淨我哋先嚟摸蜆。
莫先生及兒子Anson
(黃偉民攝)
吓!我哋上年仲嚟水口摸咗好多蜆,食咗好多,起碼都有兩三斤!而家知道對身體唔好就唔食啦。
黃小姐及兒子明晞
(黃偉民攝)

世衞列砷為致癌物質

食物安全中心2002年的研究發現,魚類以外的海產乃中學生攝取無機砷的最主要來源,達到51%,其次為魚類。「慢性砷中毒會引致皮膚損傷、神經受損、皮膚癌及血管病變。」世衞屬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飲用水中的砷,列為致癌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