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懂處理學生輕生問題一度內疚 義工:傾聽心底話結果或不一樣

撰文:何敬淘
出版:更新: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正招募義工,希望有更多有心人參與情緒支援;為延長服務時間,包括熱線中心以外,在網上平台推出的支援服務,會方期望能招募額外100名義工加入相關的團隊。
然而,要在千鈞一髮之間,改變不同人的念頭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在熱線中心擔任義工近30年的周婉芬,接觸過不同的個案,坦言:「義工不要以為自己是救世主,無可能靠一個電話扭轉別人廿多年的生命」,但聆聽對救助者來說,卻是最卑微的需要。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希望能額外招募100名義工加入團隊。(何敬淘攝)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正計劃擴充服務時間,包括熱線中心以外,以網上平台推出的服務,期望能招募額外100名義工加入相關的團隊。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中心熱線的資深義工兼防止自殺會的副主席的周婉芬,自1986年起加入義工團隊至今;然而,她加入義工的原因,是因為曾任職教師的她,因處理不到舊生跳海自殺而感到內疚。

如果當日懂得陪伴他結果可能不一樣

她事後才憶起:「那位學生曾經在周記上向我透露,他十分掛念行船的爸爸,但我當時不太懂得處理」,當她收到學生離世的消息後,感到難過:「如果我當日懂得如何和他聊天,或者懂得陪伴他,傾傾心底的話,結果可能不一樣。」

曾有兩次在求助電話中聽到風聲 令她大為緊張
自此後,她偶然見到熱線中心招募義工,便決心加入,坦言帶有種贖罪的感覺。義工路一路走來,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兩次,接聽到的救助電話,聽筒中傳來陣陣風聲,令她大為緊張。一次是一名喝醉的男士,當時他已站在露台,哭訴着婚姻的問題;周婉芬成功勸他返回室內,慢慢平定情緒。

另一次來電,來自一名正在東區走廊駕車的男士,他對周婉芬說:「我現在想將車撞去石壆了結生命」,她一直努力平復求助人的情緒,不過最後電話斷了線。

有人聆聽是最卑微的需要

近年學生自殺問題備受關注,她亦曾經接聽過一個來自學生的求助電話,「他同我講,他不可以和爸爸媽媽講他有多辛苦,會被指責,也不敢和同學分享,怕被人取笑。」周女士認為,有人聆聽,是經歷人生低潮的人,最卑微也是最重要的需要。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副主席的周婉芬。(何敬淘攝)

30年的熱線義工經驗,對周婉芬而言,原來同時是助人自助;她的雙親因年紀大、身體問題需入住老人院。有一晚她回到家,發現家中寂靜一遍,只有她跟四面牆,令她應到相當空虛和難過,頓時一陣負面的念頭閃過:「我明白為何有人會去自殺,而不是我要去自殺」。

她感恩當時已有義工經驗,令她明白自己原來一樣需要求助,終於撥出電話:「我打電話給朋友,哭訴了2小時。」

擔任義工不應以為自己是救世主

周婉芬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義工行列,聆聽求助人士的需要;然而對於有心加入的義工,周婉芬強調,「千萬不要有以為自己是救世主的心態,我們沒可能用一個電話,就能扭轉別人廿多年的生命!」她多次強調義工的角色是聆聽者,讓在人生感到無助的人找到傾訴對象:「我好記得有一次,有一位求助者向我講,『我覺得全世界都無人願意聽我分享』,我和他講,我願意做這一刻,你唯一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