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人道救援體驗式學習奪教學獎 盼港成亞洲救援工作地區樞紐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香港一直被視為「福地」,甚少經歷嚴重天災,市民防災意識低。不過,榮獲今屆教資會傑出教學獎、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發展)陳英凝的危機感卻比別人高,9年前加入中大協助發展公共衛生學院,堅決引入災難與人道救援學科,又在內地落後地區設立據點,讓學生「落地」做公共衛生教育,只因相信災難應變是重要教學:「醫學院教醫癌症,但癌症都唔係人人有,點解公共衛生中災難救援咁重要嘅題目無人教?」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發展)陳英凝相信,災難應變是重要教學:「醫學院教醫癌症,但癌症都唔係人人有,點解公共衛生中災難救援咁重要嘅題目無人教?」(資料圖片)

本港身處「福地」,醫療及救援系統發展完善,令社會較為忽略對災害危機的應變能力。2003年沙士襲港後,公共衛生工作及應變措施才漸受重視,中大於2003/04學年亦提升公共衛生課程為醫療學院。

陳英凝曾任職過無國界醫生前線及顧問等崗位近20年,亦曾在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緊急應變及資訊處工作,2006年獲邀加入中大協助發展公共衛生學院,開拓全球健康等新興科目。她指,自己特別重視災難救援,笑言當初入職條件,就是引入災害與人道危機學科,增強學生危機應變力,「制度正常運作就叫公共衛生,但當一個地方斷水斷電,整個制度不能如常運行可以如何呢?」

陳英凝期望,能逐步令香港能成為亞洲救援工作地區樞紐。(胡家欣攝)

內地落後村落設據點 同學實戰推廣公共衛生

過去十年,陳英凝制定多項環球實地教學計劃,例如2011年與牛津大學設立CCOUC災害及人道救援研究所,並開設網上平台教學,至今有逾5000人報讀。

她又於2007年起,在青海、雲南及江蘇等地,針對落後村落設立14個據點,與當地民間志願團體合作,讓每年百幾個學生前往當地推廣公共衛生教育,以及解決當地社區問題。

不准帶計數機去服務 手腦運算才方便

她指,參與同學平均逗留2至4星期不等,藉此訓練實戰及應變能力,「例如想推廣洗手,但係如果連社區都無水、又或者取水都要25至30分鐘,你可以如何教育大眾這個衛生概念?」她更笑言,不准同學帶計數機去當地服務,因為落後地區經常停電,屆時靠手、腦運算,才是最方便快捷。陳英凝指,會繼續拓展香港為亞洲救援工作地區樞紐,亦會利用50萬元獎金,在絲綢之路地區設立實地行動示範中心,加強學生學習體驗。

教資會今日頒發第7屆傑出教學獎,以表揚有卓越教學表現及成就的教師,今年有三名得獎者,分別是陳英凝、由城市大學協理學務副校長馮剛領導的教學團隊,和中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蘇可蔚。前兩者在15隊教學團隊中脫穎而出,後者則憑着在教學中,融入自我練習及自我反省的教學法,在6組參與隊伍中,奪得新晉教學人員獎。各人均可獲得50萬元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