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藍屋建築群完成復修 黃偉綸冀延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撰文:梁德倫
出版:更新:

位於灣仔石水渠街的藍屋建築群,是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項目之一,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在網誌表示,藍屋建築群已經復修完成,作為全港首個以「留屋留人」方式來活化的歷史建築,建築物保留了大部份特色,除了原有的租戶外,未來陸續亦會有新租戶遷入。
黃又指,鑑於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有一定成績,冀未來可延續計劃。

黃偉綸早前到訪藍屋,並聽住戶「四妹」婆婆講述生活點滴。(發展局網頁)

保留經典結構

黃偉綸表示,早前到藍屋建築群參觀,屋內仍然保留住經典的木樓板、木樓梯、木窗框、木門、地磚等,陽台的鐵鑄欄河亦維持20年代的幾何圖案裝飾;而藍屋以磚木結構為主,為現時香港僅存有陽台的唐樓。

他提到,在整個復修過程中,除了要確保「留屋留人」的概念得到落實,選擇留下的舊居民能獲得妥善的居住安排外,營運團體聖雅各福群會亦推出了「好鄰居計劃」,引入新租戶住客,讓對共居和社區參與有興趣的人士加入,與舊住戶成為「好鄰居」,一同建立一個共居的模式,促進社區關愛共融文化持續發展。

藍屋大部份結構都得以保留。(發展局網頁)

現時藍屋建築群共有32個單位(包括地舖),除了原有8個租戶遷回外,「好鄰居計劃」將12個單位公開招租,其中7個較大的單位在藍屋,由572呎至847呎不等。新租戶已陸續遷入,而樓下店舖如甜品屋、素食店等亦準備開張,相信日後會更加熱鬧。

黃偉綸說,早前探望過年屆80多歲的舊住戶「四妹」婆婆,現時與兒子和孫兒三代同住。對方表示很高興在藍屋復修後能夠繼續在這裏居住,且環境、設施改善了不少,例如屋內設有獨立洗手間和廚房,出入也有升降機等,而困擾她們家人多年的木蝨問題,亦隨藍屋復修完成後得以解決。黃又說,「四妹」婆婆平日熱衷於參加社區活動,更曾在飛鏢比賽中獲獎,「身手敏捷」。

黃偉綸承認,隨著時代變遷,社會不斷發展,如何保留昔日的建築,留住「那些年」香港的情懷,的確需要花上不少功夫。他表明會對不同意見持開放態度,希望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他又指,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至今已推出五期,活化項目達19項,包括舊大澳警署、雷生春、美荷樓、前北九龍裁判法院等,整體成效不俗,期望計劃得以延續,歡迎更多機構踴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