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問卷調查(上)】33%小學SEN生遇欺凌等不公 學者:好驚人 

撰文:廖潔然
出版:更新:

《香港01》與數個服務SEN家庭的非牟利組織及家長組織合作,於本年8月17日至9月11日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中小學校內融合教育的推行情況。
調查發現,本地公營主流小學有33% 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家長指曾遭受不公對待,包括同學欺凌及教師出言侮辱;71%面臨支援不足的窘況,中學數字亦分別達到近五成及四成。協康會發言人指,相關支援不足或致SEN生更易成為欺凌對象。
另外,有學者直言數字「驚人」,又指融合教育已推行20年,不應該再發生類似事情。

患有ADHD及讀寫障礙的進賢在校內屢被欺凌,令黃太心痛不已。(盧翊銘攝)

《香港01》聯同明愛兒童及青少年綜合服務、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協康會、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四個服務SEN家庭的組織、及家長互助群組合作,以網上及紙本問卷調查收集相關數據,從SEN生及家長角度呈現融教在主流學校的執行情況。是次調查分小學及中學兩部分,截至9月11日共收到388份有效問卷,答卷者主要為中小學SEN生家長、及25名中學SEN生。

調查發現,314份小學組問卷中,逾3成小學SEN生及家長表示曾在校園受不公平待遇,包括同輩欺凌、教師出言侮辱、被剝奪參與活動之權利等;中學亦有47.3% SEN生及家長表示有相似遭遇。記者跟進訪問參與問卷調查的其中7位家長,以進一步了解實況。其中5位家長的子女現正就讀於公營主流小學,兩位的子女正就讀於中學。7位學童主要患有自閉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及讀寫障礙(讀障)。

教師出言侮辱 縱容欺凌

7位受訪家長中,4位均表示有相關經歷。剛轉校重讀小二,患有ADHD、讀障,及智商較一般港童低兩級(有限智能)的進賢,在舊校的日常便是「被同學玩」;一次因覆診請假,進賢跟媽媽說「好呀,唔使返學,今日唔使畀人打喇!」。

媽媽黃太聽到心裏黯然,原來進賢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欺負,包括輕微被打、午飯時生果被同學掉落地上、冬天小息時被人從後拉扯帽子至跌倒、同學用手指按住進賢的頭部轉圈、及體育課時被人掉爛新買的金屬水樽等。

黃太曾據此向校方投訴,不過老師竟以「保護你個仔」為由,小息時把進賢留在圖書館內看圖書及見訓導主任,禁止到操場玩耍,其他同學則無任何特別安排,黃太直言「好似罰緊我小朋友」。

「佢好蠢,好似豬咁,教嚟教去都唔識。」<br> 「你個仔係咪弱智?」、「你有冇腦?」
小學教師

另有學校連教師也出言侮辱SEN生。家長Shirley正就讀小三的兒子日朗,小一前已確診自閉症兼ADHD。日朗理解力弱,中文科表現特別差,惜舊校中文科老師拒絕EP調適建議,故成績一直徘徊在30至40分。更甚的是,Shirley從其他同學口中得知,該中文老師竟私下向學生揶揄日朗「佢好蠢,好似豬咁,教嚟教去都唔識」。

育有自閉症兒子的馬太和另一位患有讀障女兒的媽媽袁女士也有相似經歷,不過說話換成「你個仔係咪弱智?」和「你有冇腦?」。進賢和日朗所遇之事只屬冰山一角,其餘情況還包括沒機會參加課外活動、旅行、表演等。調查顯示,有20.4%家長認為教職員排斥SEN生。《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所載重視共融文化、政策與措施的「全校參與」原則,近乎盪然無存。

而家真係唔應該有咁既故事架啦!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需要及融合教育中心總監的教授冼權鋒
冼權鋒多年致力培訓教師認識SEN生,聞校園欺凌及教師出言侮辱即慨嘆「而家真係唔應該有咁既故仔(新聞)架啦」。(資料圖片)

研究融教多年、兼任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需要及融合教育中心總監的教授冼權鋒表示,相關數字「好驚人、令人擔憂」,續指校園欺凌是「零容忍」的事,連教師也出言侮辱,他更直言「心寒」,並指融教推行20年仍發生這類事情,證明融教的執行依然很艱難。

學校漠視支援方案

調查又顯示,7成小學SEN生亦面對支援不足,5成甚至因此而情況轉差;包括自信心下降、不願意學習、情緒愈見負面等。受訪家長普遍反映學校不願配合專家支援意見。

為配合「及早識別」和「及早支援」原則,已確診的SEN生可獲教育心理學家(EP)建議學習支援方案。現有支援普遍包括功課減量、測考加時或讀卷、提供小組訓練等。惟上述受訪的7位家長中,有3位均表示學校教師漠視、甚至明確拒絕(EP)給予的支援意見。

進賢就讀舊校時,接受最高層次支援。EP建議進賢除參加外購小組訓練,亦要減少做數學功課等,惟老師大多沒有配合。黃太憶述,進賢在舊校升小二時,校方曾於家校會議中明言,讓進賢只需要做單數題目的數學功課,可是科目老師卻每次都會要求進賢於小息時間補做餘下的雙數題目,並表示「其他小朋友都做得晒,唔可以淨係做單數」。

EP亦建議中英文科測考提供讀卷,讓進賢可以聽覺輔助理解題目。不過,校方稱校政上小二起不為學生提供讀卷,最多加時7分鐘,測考時進賢只能硬着頭皮做,更多是亂做,成績固然「滿缸紅」。長期的失敗壓力,令三位學童都曾出現不願上學的情況,最終只能靠轉校覓支援。

《指南》列明,第一層支援其中一重點便是「學校可修改課業設計」,包括「多元化家課安排」因為「經常性的失敗及個人的努力沒有獲得肯定,會對學生造成打擊。」值得注意的是,以上3位家長的兒子制度上均接受第三層支援,實際上卻連第一層的支援也未到位。融合教育的「及早支援」原則疑已淪為「門面工夫」之流。

+4

支援成效低或促成欺凌

此外,即使有38.9%及47.8%小學SEN生家長表示正獲功課及測考調適,自閉症及ADHD生需要的情緒及專注力等小組則極少,只有4.1%家長指獲相關支援,職業治療、感統訓練等更買少見少。調查中便分別有兩成及三成半中小學答卷者認為現有支援成效不彰,甚至令子女情況更差。

教育局每年為每名接受第二及第三層支援的SEN生提供1.3至2.6萬元津貼,2016/17學年分別有119及125間公營主流中小學獲一百萬元以上津貼。但津貼如何適切地花在每名SEN生身上,受訪家長及組織均表示「無人知」。可見融教執行現況正違背「跨界別協作」及「家校合作」兩大原則。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服務主任朱麗英認為,除支援欠多元,課外班的人數太多亦影響成效。她舉例指,教育局的「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旨在為清貧學生提供課後輔導,師生比例為1:8。朱麗英表示,若班中有兩個讀障生,導師或已超負荷,「他們可能需要個別讀題、學寫字,導師照顧了他們,便會忽略其他人,反之亦然」,她認為1:4是最理想。

服務約300多間中小學的協康會發言人、區域經理梁惠玲則認為校本與區本、課外與班內訓練割裂,令自閉症學生即使在社交等訓練中表現良好,也無法將之應用在班房內之實際環境,引致成效不彰。她指該會主力統籌的「喜伴同行」計劃經驗所得,將訓練技巧及元素轉移到教師及班房,能提升學生應用能力,惜非所有學校也樂意參與。

梁惠玲又指,支援不足或成效不彰會間接促成欺凌,她舉例指自閉症患者主要缺乏「社交思考」力,例如不擅看面色行事,致行為表現令人覺得「怪異」,甚至得罪人,便容易成了同學間取笑和排斥的對象。因此她主張為所有SEN生度身訂做學習計劃(IEP),促進支援,惜據調查現時只有約一成多SEN生有IEP。

進賢雖然沒有自閉症,但因ADHD,有時也會有情緒管理問題。惜現時的小學大多沒有提供相關訓練,便要求學生變「乖」。(盧翊銘攝)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認為,本港教育制度以學術成績量度一切,對學生、教師至學校的賞罰皆基於此。例如學校收生不足便要面臨「殺校」,學校便可能爭相以學生成績提升校譽,吸引家長報讀。他指,若不停止以成績作為教育重心,融合教育是「必然推行唔到」。

教育局回覆《香港01》指,學校在建立學校共融文化、政策制訂及實施融教制度方面,有越來越多成功例子。此後會繼續舉辦良好措施分享會,讓學校間互相觀摩、探討照顧SEN生的有效方法。對於欺凌現象及教師行為可能違反《條例》及相關《守則》;以至全面檢討相關制度時間表,局方則一概沒有回應。

問卷調查其他結果;及SEN學生被學校勸退、轉校需跨區上學的報導請另見:
【01問卷調查(下)】SEN生轉校須跨區 4成父母感學界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