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隱蔽】苦媽易牽動幼兒情緒 求助屢碰釘易氣餒匿深居

撰文:蔡靜心
出版:更新:

單親媽媽、子女年紀尚幼、缺乏家人朋友支授,這些因素相加,不幸地,她們亦有很大機會有精神或情緒困擾。這種情況當中,受困受害的不止一個人,除了這些媽媽們,亦有她們的子女。求助越是碰壁,越易走向隱蔽。

就如Lisa的個案,她在香港舉目無親,跟丈夫分開後,於協助下申請了公屋及綜援,但離不開一個字──等。(蔡正邦攝)

受困家庭新移民個案較多

新生會社工李麗華(Alley)表示,他們接觸的個案一般是父或母有精神困擾或確診有精神病,當中接近一半都單親家庭,其中又有約8成有15歲以下的年幼子女。同時,很多個案都是新移民,照顧子女之餘也要適應香港的生活,而他們在社區中尚未建立很穩固的網絡,對如何尋找支援缺乏認識。

急需支援卻要等

就如Lisa的個案,她在香港舉目無親,跟丈夫分開後,於協助下申請了公屋及綜援,但離不開一個字──等:「好似求助無門咁,去好多地方都叫你等,但我個肚唔等得。我個女就出世了,點等呀?」最終很多援助,都要等到女兒出生後才獲批,在這之前,她只好靠申請慈善基金及食物銀行維生。「食物銀行都幾遠的,要搭車去,但我已經一大個肚頂住,自己都行唔到,仲要拎好多嘢,米、油、罐頭等等。」

求助感氣餒寧待在家中

Alley也說,有求助個案是雙胞胎的媽媽,人生路不熟,但跑了很多機構也得不到幫助:「A叫佢去B,B又叫佢去C。」如此一來,媽媽感氣餒,就寧願待在家中。

媽媽好轉 女兒始開朗

物質上的貧乏,對年幼的小孩影響未必太大;家長的一舉一動,才是牽動幼童情緒。「當時自己都唔出街,自己的情緒對女兒的情緒影響也很大,女兒見到社工就躲起不敢出來。」Lisa說。當媽媽好起來,囡囡也開朗得多了。

新生會社會工作主任饒欣怡說:「希望佢地熟左,可互相支持,(這些支持)是專業同工都畀唔到的。」(蔡正邦攝)

有見及此,新生會的「賽馬會家牽希望計劃」提供以家庭為本的服務,不止幫助家長,也幫助小孩,同時亦希望增進他們的親子關係。其中與中大合辦的「多元家庭小組」,就是旨在建構一個平台,讓受抑鬱困擾的家庭互相交流。小組包括6至8個受助家庭,參與講座及多次活動。

「對家長來說不止是玩了兩天,更是認識了跟自己家庭相類似的家庭,他們的小朋友亦可能年紀相約,家長可以傾子女經,小朋友之間亦可以成為朋友。」新生會社會工作主任饒欣怡指:「希望佢地熟左,可互相支持,(這些支持)是專業同工都畀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