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諮詢】初中中西史混合教 羅馬VS秦漢史 學公民權益非必然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中國歷史第二輪諮詢期今日(30日)展開,此前特首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搶先在月中提及,於下學年起將初中中史獨立成科,藉此推動中史及中華文化。
有推行8年中西史混合教學的中學,今個學年將中史獨立成科,但仍將西史融合,例如以秦漢對比羅馬帝國的專政時期,以反思人民生活的大不同。在香港鄧鏡波書院任教中國歷史科主任李曦璇表示,除培養學生國家觀念,同時亦擁有更全面的世界觀,「唔會只係認識國家的強大」,要以古鑑今,認清是非黑白,成為明智、明理的人。

在中史課堂上,李曦璇會派發工作紙,協助學生以關鍵詞記中史。(張浩維攝)

目前本港有近9成中學在初中以獨立科目形式教中史,只餘下約1成分別為中國歷史混合世界歷史(4.1%)或綜合課程模式(6.5%)。

香港鄧鏡波書院於2009年在初中設立歷史及文化科,採用中西史混合教學。學校近年考慮到中史受到日益重視,故本學年起將中史獨立成科,課程內容按中史時序線教授,以中史為主軸,但仍將世史融入其中,比例約佔3成;香港史則在生活與社會科教授。

在李老師互動教學下,同學們都表現投入。(張浩維攝)

中西航海家大對比 反映兩地精神文化

該校中史科主任李曦璇指,西史的選材主要配合中史時序及共同主題,例如中二就會比較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與意大利哥倫布遠航動機及探究模式的不同。

她續指,當年鄭和下世洋目的是為朝貢貿易及尋找失蹤的惠帝;但在歐洲地理大發現時代,西方人則擁探究及冒險精神,探索新地域,從而擴張國土資源,「學生會明白點解中國咁難有工業革命,因為我地嘅精神文化都唔同。」

中西史混教在學界並非普遍,李老師指,學校中史課程需裁減或淺談部份文化史。不過她認為學生在這種模式上學習中史,除培養家國情懷外,亦能擁有更整全的世界觀。

例如美國及法國出現革命後有咩進步?以古鑑今,我地國家經過改革開放,又如何持續下去?可能要睇歷史,但唔係只睇中國歷史,可能係世界歷史上都會搵到啟示。
李曦璇
同學們在中史課堂扮演古羅馬時代的人民生活,除學會歷史知識,亦練習表達技巧。(張浩維攝)

學生扮鬼扮馬 短劇投入歷史教學 

學校要吸引學生學好中史,課程固然要用心選材,教學方法亦不用忽視。李老師表示,自己課堂會以關鍵詞協助學生記憶,又會採用話劇形式,深化他們的認知,不用「死記硬背」。

她舉例,中二會將秦漢皇朝與古羅馬帝國歷史作對比,探討兩個專制政權下,人民生活的大不同。其學生扮演古羅馬時期的人民,透過買賣一隻有「腳傷」的牛,反映當時羅馬法如何保障公民權益:賣方事前須清楚告知買方生蓄的缺陷,不可作出隱瞞。

她說:「依家學生好難坐定定聽你50分鐘,俾學生多參與,盡可能出題目俾學生思考,探究式學習法先係成功嘅課堂。」

李老師認為,中史除培養學生家國觀念外,亦要擁有全面的世界觀,才能以古鑑今,認清是非黑白,成為明智、明理的人。(張浩維攝)

初中中史科課程已沿用20年,課程發展議會正就檢視及修訂現今課程,第二輪諮詢期今日(30日)展開,她期望加強中國歷史科的必要性,及解決現時課時不足的問題,學校亦能繼續保留跨學科的教學模式。

希望學生保留到世界觀,唔係得香港同中國,視野應該要宏大一啲,有世界歷史的輔以,香港睇事情會更加全面。
李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