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通面世20周年 實測一卡在手 全港通行?

撰文:孫名慧
出版:更新:

「一卡在手,全港通行。」八達通在1997年面世後,「嘟」文化從此植根香港。
20年過去, 當支付寶發展到可以乘的士, 街市買餸,八達通發展似乎停滯不前。
香港01記者實測,看看一卡在手,在港使用八達通到底是否真的那麼方便。想知結果?請留意片段。

街市菜檔不設八達通收費,店員認為香港的電子支付服務不夠普及。(王海圖攝)
+4

支付寶先後進軍香港領展街市,逾千市區及新界的士;騰訊旗下WeChat Pay HK亦會推展的士、報攤、茶餐廳、超級市場及連鎖店等支付服務。隨着支付寶、微信等的電子支付服務愈來愈普及,作為電子支付先驅的八達通,普及程度又如何呢?記者走訪大排檔、街市、藥房,實測能否用八達通付款?

記者詢問大排檔店員能否使用八達通,店員立即擰頭。(王海圖攝)

記者一行六人,在荃灣一間大排檔食午飯,盛惠222元。當記者問收銀姐姐能否用八達通,姐姐立即擰頭,稱「只收現金」。

水果檔店員稱,望街市日後引入電子錢包。(王海圖攝)

隨後記者到食環署轄下的街市,水果檔和菜檔均不收八達通。其中水果檔店員稱,希望街市日後引入八達通、支付寶等電子錢包,找續更方便。

有街市商戶用食品擋著八達通卡機。(王海圖攝)
有街市商戶稱,八達通卡公司在每單交易均會收取手續費,故不會使用。(王海圖攝)
水果檔店員稱,她不懂操作八達通收費機。(王海圖攝)

以電子形式在街市交易,支付寶並非首家。領展早於2011年陸續於轄下街市引入八達通付款系統,強制商戶安裝,除了每月要付租用費,每宗交易更會收取1.5%交易費。

記者到領展旗下的樂富街市觀察,雖然街市每個檔口均設有八達通收費機,但場內八成八達通機封塵,部分更被食品、雜物遮擋,沒有人使用。有水果檔職員指,由於每單交易,八達通卡公司均會收取手續費,變相「賺少了」,加上顧客多用現金付款,故不會使用八達通收費機。

「交易成功」後,支付寶的手機帳戶會顯示交易的價格。(王海圖攝)

最後去到藥房,驚喜的是雖藥房不設八達通收費,但就有支付寶付款服務。店員解釋,店舖較多內地旅客,故引入支付寶收費機,方便內地旅客。

八達通卡有限公司回應稱,八達通系統每天平均處理超過1,400萬宗交易,金額逾1.94億元,全港超過9,500間來自各行各業的服務供應商在21,000多個零售點接受八達通付款。八達通卡有限公司又指,對於不斷有市場參與者加入香港的網上和流動支付市場,認為在激烈的競爭下,能促進電子支付服務的發展,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鄭發(右)表示,局方會繼續鼓勵發展儲值支付這個創新市場。左為高級助理總裁李達志。(資料圖片)

《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自去年實施,香港金融管理局至今發放約16個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包括支付寶錢包、微信支付、TNG(Asia)、HKT Payment和八達通卡。根據條例,任何人在香港發行儲值支付工具必須領有金管局發出的牌照。所有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必須遵從金管局發出的指引,當中明確要求持牌人設立穩健及有效的制度、管理政策和程序,以確保支付業務安全而有效率,能夠有效地保障使用者的儲值金,以及管理支付業務的相關風險。

Google今年9月發表的《智慧數碼城市白皮書》,指本港電子商貿步伐較慢,距智慧城市尚有一段。(資料圖片)

Google早前發表的《智慧數碼城市白皮書》指出,逾香港八成受訪者認為自己熟悉科技,但實際上只有約四成人真正善用手機,因為《白皮書》將掌握科技定義為日常會使用手機銀行流動理財程式、語音指令、感應式支付、P2P轉賬等;至於用電話作WhatsApp、Facebook或簡單搜尋資料等用途,不算真正掌握智能手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