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港人知而不用 三大勢力令香港流動支付市場難以攻破

撰文:陳澔琳 周嘉俊
出版:更新:

流動支付在全球興起近十年,內地有5億人的日常生活及投資,已不能沒有支付寶。支付寶上月中於秀茂坪M.C. BOX寶達市場設立無現金支付試點,本月又計劃進軍數千輛的士,希望藉「衣食行」佔據香港天下,但香港存在政府離地、既得利益者羈絆,及市民使用習慣保守三座大山,難以攻破。

金管局高級助理總裁李達志在儲值支付工具發牌一周年時撰文,樂見市場出現不少新式支付服務,惟香港市民早已習慣使用信用卡及八達通。(資料圖片)

支付寶HK上月中更與香港街市集團合作,試為寶達市場約50個商戶提供支付寶交易三個月,計劃年底進軍11個街市。在繁忙時段,記者走到一隅找經營報攤的羅女士了解支付寶交易情況。羅女士打開手機應用程式,查看使用記錄,記者探頭一看:「上一筆交易是在前天下午。」她說平均每日只有一宗支付寶交易:「要人充值才用得,付(現)錢更快啦!」  

流動支付讓收款方及付款方不必囿於時間和空間限制,只要把裝置連接至流動網絡,便可循網上支付、實體店支付和個人對個人轉帳(P2P)等方法進行交易。然而,大部分港人對流動支付工具知而不用,政府亦仍在慢慢摸索,反觀內地央行早於七年前已迅速配合業界發展,轉眼成為今天的流動支付大國。人們只須下載「支付寶」應用程式,便可把手機當作錢包使用。支付寶的城市普及率高達九成,活躍用戶超過2.7億,單日手機支付逾4,500萬宗。據《2017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行業研究報告》統計,去年內地流動支付交易金額達58.8萬億元人民幣。

艾俊安觀察到香港對於流動支付的想法起了變化,期望有簡單、易用及易接觸的支付工具。(林若勤攝)

簡單 社交 安全

流動支付工具可分為儲值和非儲值兩類,後者不涉及儲值功能,如信用卡和Apple Pay,而前者則需要消費者預先存入現金,並交由營運商保管,因此營運商須受監管,如八達通、支付寶HK及微信支付等。目前連同這三個營運商在內,在《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記錄冊》上,合共有16名持牌人。

金管局於去年相繼發出牌照,一時之間林林總總的電子錢包湧現,滙豐銀行香港區電子服務平台主管艾俊安(Andrew Eldon)接受《香港01》訪問時承認消費者的選擇多了:「我們有強勁的顧客群,他們相信我們,相信我們的品牌。」他補充道,PayMe獨特之處在於非滙豐用戶亦可使用,意味這是公開的電子錢包,省卻跨行轉帳的繁複手續。

在艾俊安看來,應用程式的設計或用戶使用習慣,都非推出流動支付工具的主要挑戰,最難反而是要讓銀行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他認為這與傳統銀行產品有別,預期香港的支付模式將於未來二至五年內轉型,建立一個流動支付的生態圈。

或錯闢港區戰場

的士業界率先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可惜反應未如理想。全港有1.8萬輛的士,目前支付寶HK與Tap & Go這兩個營運商,合共為100輛的士提供交易服務,而支付寶HK預計服務本月可擴展至數千輛的士。然而,另一營運商TNG早於去年4月與本港兩家的士車行合作,推出的士專用的TNG「收款易」,惟司機使用率未如理想,計劃胎死腹中。

事實上,的士業界曾於2011年引入八達通卡付款,但高峰期只有約400輛的士裝有讀卡器;事隔六年,八達通旗下的P2P手機程式「O! ePay好易畀」,亦將進軍的士市場,讓司機透過二維碼(QR Code)收取車資而毋須額外租用八達通讀卡器,惟本港無現金交易氣氛不強,的士車行紛紛抱持觀望態度

四個流動支付營運商,將為一向以現金交易的的士,引入流動支付服務。(鄭子峰攝)

政府失最好發牌時機

「(政府)2015年推出(針對流動支付的)條例,絕對是遲!」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批評,香港流動支付落後的局面,政府難辭其咎。

金管局於2015年11月始實施《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下的儲值支付工具及零售支付系統監管制度,並於去年陸續發出儲值支付工具牌照,這與內地相比足足落後五年。香港無線科技商會主席姚金鴻指出:「香港財金官員往往花許多時間研究及思考,其出發點是為了保持金融體系安全,變相形成推行阻力。」

發牌已晚,更不幸是監管制度不利創新,變相限制了電子錢包的功能。現時,金管局、保監會、證監會及積金局為主要監管金融機構,各自監管銀行業、保險業、證券與期貨市場及強積金計劃的市場運作,各自為政的模式雖能確保金融體系暢順運作,但執行權力分散,反成窒礙流動支付發展的絆腳石。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水志偉解釋,由於儲值支付牌照是由金管局批出,因此營運商只能夠處理與支付相關的交易,若營運商想為產品增添投資功能,便需要向主管投資的證監會申請牌照,如證監會同意發牌,就會增加產品的信貸風險,故此營運商又需到金管局重新領牌。

姚金鴻、水志偉和陳家豪都不約而同指出,香港電子支付發展較早,人們早已習慣利用八達通或信用卡交易,假如沒有誘因,市民的使用慣性會降低流動支付的滲透率。

流動支付工具湧現,面世20年的八達通作出「零的突破」,終推出流動支付應用程式。支付寶進軍街市,與八達通爭奪電子支付市場。(余俊亮攝)

八達通大行其道

Paypal調查亦顯示,40%香港人滿意現有支付方式,因而沒有採用電子或流動錢包。根據金管局數字,儲值支付工具帳戶總數,持續以百分之三至四的水平增加,但本年首季的交易量,下跌了3.7%;即使今年第二季較首季有增長0.8%,但仍較去年第四季的交易宗數少4,000萬宗。

數字背後,其實也存在制度性的保守力量,消極維護既得利益,間接拖慢流動支付市場的發展速度。陳家豪認為,八達通和銀行體系是現有電子支付的既得利益者,故在發展流動支付上較為被動。他批評,八達通最早可於15年前開放應用程式介面,但沒有這樣做:「香港政府作為八達通的大股東,一直拒絕與其他平台合作,造成現時不合理的生態。」

支付寶未成寶達市場主流

記者前往秀茂坪M.C. BOX寶達市場觀察市民的支付習慣,報販羅女士認為支付寶拖慢交易;另一餅店店長周小姐也有同感:「有時好似收現金比較快。」她解釋,電話有時連接不上或運行較慢,平均每天只有數宗支付寶交易。

不過,在店內設置了兩部手機供支付寶交易的蔬菜店,負責人阿琴卻說:「收錢是方便了,平均一日有十多單。」據阿琴觀察,支付寶的用家以年輕人及中年人為主。阿琴似乎很喜歡支付寶,記者順勢追問:「那你有用嗎?」「沒有,哈哈!」她尷尬地以笑帶過。

據銀行業統計,現金交易仍佔私人消費開支40%,而電子支付雖佔60%,但當中有逾八成是信用卡交易。(鄭子峰攝)

憂洩私隱港人抗拒採用

電子支付每一筆消費,都會記錄於支付平台,港人擔心會洩露私隱是有根據的。中大信息工程學系教授張克環領導的系統保安研究實驗室近日發現,流動支付系統的確存在保安漏洞:例如,在使用支付寶時,不法之徒可利用惡意程式控制鏡頭,在用戶交易時盜取二維碼,進行未授權的交易。除了保安漏洞,港人對內地的支付工具的戒心更重。微信近日發聲明表示,用戶在更新微信後,用戶的個人資料將依照「適用的法律法規」,提交給中國政府。這項聲明,觸發不少港人神經,紛紛擔心使用微信(包括支付寶)被內地政府追蹤。這就進一步令港人抗拒流動支付。

港普及流動支付路漫漫

金管局似乎也開始察覺缺點,為了收拾「亂局」,在9月宣布明年會推出讓銀行之間及各種支付工具連接互通的「快速支付系統」,惟香港市民早已習慣使用信用卡及八達通。

據銀行業統計,現金交易仍佔私人消費開支40%,而電子支付雖佔60%,但當中有逾八成是信用卡交易,餘下的市佔率中,八達通、以及借記卡等其他電子支付工具,各佔一半。港人對電子支付雖然並不陌生,但流動支付仍有待成為主流。

上文節錄自第86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1月13日)〈 香港流動支付市場大戰將至 能否撬動利益集團堡壘?〉。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1月13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6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