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冀精神病患者融入社區 呼籲大眾去標籤化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在電影《一念無名》效應下,喚起社會對精神病患者以及其家庭的關注。醫院管理局表示,正逐步加強支援社區內的精神病患者,並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合作,協助精神病患者和復康者,以及早識別風險和需要。
醫管局精神科統籌委員會主席鄧麗華則希望,社會大眾應諒解精神病患者的需要,不要對標籤化他們。

鄧麗華表示,精神病患者有時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希望社會不要標籤他們。(鄺曉斌攝)

為加強將精神病治療服務走進社區,醫管局在早年在7個聯網設精神科部門,現時共提供3,607張精神科病床,入院人數每年約1.6萬至1.7萬宗。醫管局同時強調病人在住院後,應自行訂立「復元為本」的計劃,使自己能發展個人潛能,並善用社區資源,重新融入社區。

倘精神病患者有嚴重不當行為 須報警處理

醫管局精神科統籌委員會主席鄧麗華希表示,部分精神病人或由於精神上沒有能力,出現過度興奮、友善或其他不恰當行為,但事實上他們是難以控制,希望社會不要標籤精神病人;但她強調,一旦精神病患者作出嚴重的不恰當行為,例如侵犯、非禮等罪案,則必須報警處理。

對於有市民或會擔心精神病人走進社區,會為當區帶來問題,鄧麗華強調,絕大部分傷人、非禮等各種犯罪行為並非由精神病人作案,非精神病患者反而是佔大多數,期望社區不要因為個別案件而標籤精神病人。她又指出,就社區層面而言,醫管局現時會與社會福利署旗下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合作,協助社區上的精神病患者和復康者,以及早識別風險和需要,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引用《精神健康條例》強制病人住院。

鄧麗華又表示,雖然精神科治療逐漸趨向社區為本,但部分病人仍然需要住院服務,當中包括精神分裂、情緒障礙、行為障礙等等,而智障、自閉症和過度活躍患者自閉症患者,本身不需要住院,但如果出現嚴重行為,同樣需要住院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