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小一派位如六合彩 名校學位爭崩頭 不如就近入學?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教育局昨日(1月24日)公布《2018年度統一派位各小一學校網選校名冊》。由於在早前的自行派位階段,不少名校有太多現有學生的弟妹報名,按機制必須取錄這些「世襲生」,加上父或母本身是校友亦會獲得加分,令其他「冇人冇物」的學生要通過統一派位入讀名校更加難,不少家長慨嘆,在統一派位階段,獲心儀學校取錄的機會率有如六合彩。
每年到了小一派位結果公佈的時候,永遠會有大批對派位結果不如意的家長,爭分奪秒到不同學校叩門。而以上種種情況,源於家長集中湧到部分名校,僧多粥少令學位「爭崩頭」,這亦是香港小學派位其中一個為人詬病的地方。假如要打破這個困局,日後所有學生都「就近入學」,而且每家學校的辦學水平、軟硬件資源都力求公平,家長毋須四出撲名校,又是否一個解決辦法?

龍年效應令來年適齡學童人口由本學年約66,200人,增加至2018/19學年約67,900人。(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小一統一派位】龍年效應世襲生率先搶位 名校派位學額減爭崩頭

自行分配學位日趨「世襲化」 統一派位如買六合彩

要明白小學派位背後的問題,不得不簡要說明現時的遊戲玩法。目前全港大部分小學都是官立及資助小學,須跟隨教育局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收生,收生過程主要分成「自行分配學位」和「統一派位」兩個階段。家長可先向心儀學校提交「自行分配學位」的申請,限報一間,約佔學額一半。這個制度先挑選與學校有較多聯繫的家庭學童(如有兄弟姊妹在校就讀、家人為學校職員等),也就是坊間所稱的「世襲生」,若有其他關係,如有家人是校友等,也會加分。

若無法在「自行分配學位」段得獲得學位,學童就要參與俗稱「大抽獎」的統一派位程序。統一派位以家長選校志願編配學位,若一些校譽較佳的學校有太多家長選擇,學位求過於供,就以電腦分配的「隨機編號」決定優次,換言之沒有客觀指標,全憑選校策略及運氣,因此有說統一派位就有如買六合彩。

自行派位之後,子女升小一的家長的下一場戰場,是統一派位及叩門。(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延伸閱讀:【小一派位】龍年效應競爭大? 上水家長:女兒20分都無獲取錄

名校學額有限 世襲生加劇競爭

事實上,部分學校由於師資、校風、辦學團體實力、硬件設施上遠比其他學校優勝,名校和一些較不受歡迎、俗稱「寶校」的學校相比,報讀人數會相當懸殊,甚至有部分受歡迎的學校,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會有嚴重的超收情況,變相蠶食一般學生的學額。而統一派位的運氣成分十分重,獲派心儀學校的學生家長固然高興,派不到的就要千方百計叩門,換言之「一面天堂一面地獄」。

按近幾年經驗,獲派首三志願的比率一般徘徊在六成半至七成左右,如去年就是67.6%,個別競爭更激烈的區份,獲派首三志願的比率更低。因此每年統一派位公布結果時,往往會在電視上見到部分家長憂心如焚的神情,甚至有人會激動得哭起來。而到了今年,由於龍年效應和最後一批雙非兒童等因素影響下,今年入讀小一的學童人數達近年高位的6.79萬人,「世襲」學生又如此多,相信以上情況會更為嚴重。

邱女士透露與另一雙非媽媽在上水合租一個兩房單位,準備在統一派位階段再爭上水小學學位。(盧翊銘攝)

延伸閱讀:【小一派位】雙非家長低分「陪跑」感失落 上水租房再博統一派位

改革派位制度 「就近入學」更好?

如果家長不想「爭崩頭」,是否還有其他選項,例如改革成為「就近入學」制度,學生只會獲派最接近住所的學校,不用爭是否更好?當然,有人會馬上想到,豈非令有錢「孟母三遷」的富裕家庭更易入名校,令名校世襲化更嚴重?

其實所謂的「就近入學」並不是如此簡單,而是要有一整套制度配合,政策的中心思想就是「公平」,例如日本就是一個小學教育採「就近入學」制度的國家。日本教育部門是根據學童的住址,安排校區和入讀什麼小學,更關鍵的是制度背後涉及大量的配套。例如日本的《教育基本法》規定,各學校的資源要平等,基礎設施主要由地方政府建設及維護,音樂室、游泳池、球場、綜合體育館等硬件水平要平均;教師和校長屬國家或地方公務員體系,每隔5年就要調往另一學校,至多不可超過6年,不會長時間出現某間學校師資超班、某間學校校長領導力超群、又或某辦學團體屬下學校資源特別豐富的差異。

在日本的小學生在午餐時間要幫忙派飯。

延伸閱讀:日本小學YouTuber學校開課 提升自信習慣對鏡頭 培育小小直播手

日本小學軟、硬件大同小異 公平教育是否公平?

由於日本小學的軟、硬件大同小異,而且日本的小學課程側重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德育、創意等,對學科成績的要求不高,學校不會有催谷的誘因,由於每間小學的水平都差不多,沒有攀比也就沒有「名校」的產,這種追求「公平」的理念,正是日本「就近入學」制度的核心。

不過這種看似「公平」的教育,其實又是否真正的公平?實際上,一些對子女學業成績有要求的日本家長,會在課餘時將子女送到私立補習學校操練,加上日本的初中、高中,以至大學的競爭亦相當激烈,小學「就近入學」看似公平又少競爭,但只是將競爭轉移到小學校園之外而已,競爭文化其實沒有消失,這種制度對一些較有家底、可以選讀較佳私立補習學校的家庭,亦更加有利。當然,最低限度,家長仍有權選擇是否在小學階段就參加這場競賽。

香港父母將「贏在起跑線」奉為教導子女的天條,但很多國家的教育數據卻沒有支持這個中國人堅信的培養子女之道。(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小一派位】校友子女獲加分深化世襲 升學專家倡檢討派位制度

家長追求「贏在起跑線」 派位之爭真是制度問題?

而香港情況就更為明顯,學校的師資、硬件設施本來就有相當的差異,一些辦學團體資源較充裕、又或有較多「疊水」校友捐獻的學校,就更加鶴立雞群,而這些名校受往往亦最受家長歡迎。結果各間小學差異愈拉愈大,一眾家長如果無法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先拔頭籌」,叩門又不成功,就要接受子女入讀「寶校」的命運,造成怨氣。

說到底,這其實是整個教育理念的問題:是要追求平等,還是奉行精英主義?雖然不少家長嘴裏說仔女「開開心心」就好,但在香港如此一個高度競爭化,甚至可說是弱肉強食的社會中,實際上不少家長明顯傾向精英主義,希望自己子女成為精英的一員。只要香港社會現況不變,家長繼續追求所謂的「贏在起跑線」,就算派位制度如何改革以達致「公平」,競爭文化恐怕只會繼續如影隨形、揮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