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專訪】新年墟市首現明火 即製章魚小丸子蠔餅 食環署開綠燈

撰文:朱韻斐
出版:更新:

農曆年間商場冷清清,走上街頭尋找美食,成為每年必做的新年節目,但要舉辦熟食墟市,需要跨部門審批,過關斬將,例如去年深水埗合法熟食墟就不獲批准使用明火,食客批評食物不夠熱辣辣。事隔一年,明日起一連兩日(年三十晚至初一,15至16日)深水埗通州街合法熟食墟,首度能使用明火即叫即整章魚小丸子及炸蠔餅,香味勢傳遍深水埗,但這一小步也是得來不易。
《香港01》專訪食物環境衞生署官員,由他們親述墟市選址、食物製作「見火不見火」,決策背後有哪些盤算與考量。

關綜聯將於深水埗通州街舉辦新春熟食墟,38檔檔販將提供過百款食物。(資料圖片/陳淑霞攝)

沒日一日建成的羅馬,也沒有一日促成的墟市。今年的熟食墟籌備就花了3、4個月,除了地區組織的努力,食物環境衞生署也功不可沒。

經過跨部門探索新墟市可能性,農曆年熟食墟市將於年三十晚及年初一(2月15至16日)晚上6時至午夜12時於通州街269號,即通州街臨時市場4至5號之間空地舉行,這將是今個新年本港唯一的合法明火熟食墟市。合共有38檔,其中3檔可以即製美食,包括章魚小丸子及炸蠔餅都可以由生變煮熟,但檔販要預先攪拌好蛋漿和粉漿,不容許在現場再拆開麵粉、打蛋等,其他食物則要預先煮熟到現場翻熱。

「如果我哋唔想佢地做(墟市),就會話考慮乜乜乜之後唔得『fullstop』(句號)。唔會有『counter proposal』(反建議)。」
食物環境衞生署深水埗區環境衞生總監黎家傑
《香港01》專訪食物環境衞生署官員,訴說造就明火熟食墟市背後所作出的努力。(朱韻斐攝)
去年新年墟市在欽州街橋底舉行,由於無照明系統,檔販要在漆黑中煮食,似乎難度頗高。(資料圖片)

由熟食墟選址,以至食物製作的方式,食環署透露部門之間磋商多個回合,曾考慮民間建議,並非鐵板一塊。

食環署深水埗區環境衞生總監黎家傑,接受《香港01》專訪時解畫,署方並非坊間所指有意阻礙舉辦熟食墟市。今年的熟食墟為例,申請人本來屬意3個地點,包括九江街空地、富昌邨空地,以及去年舉辦新年墟市的欽州街橋底,但根據去年經驗,欽州街太窄、人流太多擠得水洩不通,構成安全問題;旁邊馬路汽車飛馳弄得沙塵滾滾、橋底亦無設照明系統,加上今年申請檔數增加約一倍至38檔,橋底非理想的舉行地點;另外兩處地點亦無遮蔭。

去年4月位於九江街復活節墟市,是首個允許用明火的熟食墟市,吸引大批市民到場。(資料圖片/余睿菁攝)
鄭作榮解釋,要確保檔販將食物製作工序減至最少,避免造成環境衞生和生熟食物交叉感染的機會。(朱韻斐攝)

檔販製作食物工序減至最少 減食安風險

食環署審視深水埗區不同用地,發現署方轄下的通州街街市第四至五座中間空地,既有電力、食水供應和照明系統,並設洗手間,又有橋底遮蔭和多個出口,方便控制人流,是較理想的墟市地點,署方遂向申請人反建議墟市地點。最終申請人很快回覆同意署方建議。

過了選址一關,食物安全也多顧慮。食環署批出許可前,要先收集每檔出售的食物和工序資料,以評估食安風險,再到登記的食物製造廠視察衞生環境。雖然知悉檔販希望即叫即整,在客人面前煮熟食物,但食環署總部衞生總督察(其他牌照)鄭作榮解釋,為將食物安全風險減到最低,要確保檔販食物製作工序減至最少,避免生熟食物有交叉感染的機會。

去年欽州街橋底的新年熟食墟市吸引逾萬名市民到場支持,場面擁擠。(資料圖片)
消防處對攤檔消防設置有一定要求,包括放置足夠數量的滅火筒。(資料圖片/黎靜珊攝)

黎家傑指得悉檔販希望使用明火煮食,署方多次與消防處和機電工程署來回磋商,最後批准檔販在若干條件下可使用明火,包括使用「GU」規格的手提卡式石油氣爐、爐與爐之間不少於1米,並需要有消防設備、符合煤氣儲存上限等。

黎家傑強調,「如果我哋唔想佢哋做(墟市),就會話考慮乜乜乜之後唔得『fullstop』(句號)。唔會有『counter proposal』(反建議)。」

李大城(右)早前指,有墟市檔主反映使用電磁爐電力不穩,屢有「跳掣」情況,倡議使用明火煮食。(資料圖片/黎靜珊攝)

今次墟市搞手之一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幹事李大成指,為舉辦兩晚墟市與政府部門磋商3、4個月,食環署並且首次反建議更理想的舉辦地點,反映署方願意與地區團體合作,態度正面。李大成稱去年墟市吸引到過萬名市民參與,今年有多近一倍檔販擺檔,估計人流翻倍至2萬人。

鑑於深水埗墟市成功,北區、灣仔區等有關團體都邀請他們分享舉辦經驗,李希望,「香港有更多假日墟市,節日冇咁悶,畀多啲選擇香港人。」

黎家傑強調,食物安全和環境衞生不能妥協,直指「如果發生食物中毒是我們的責任」,把關要嚴謹。(朱韻斐攝)

能否有更多即叫即整食物?

至於熟食墟市能否有更多即叫即整、由生煮熟的食物?黎家傑未正面回應,但指出墟市檔販所領取的臨時食物製造廠牌照規定,持牌人需要由食物製造廠或食肆供應食物,檔販只能翻熱預先煮熟的食物。由於臨時食物製造廠只有簡陋設備,不能與食物製造廠或食肆一樣。黎家傑強調,食物安全和環境衞生不能妥協,直指「如果發生食物中毒是我們的責任」,把關要嚴謹。

李大成則認為,臨時食物製造廠規例已是上世紀70年代的產物,促政府檢視限制檔販只能翻熱熟食是否合理,研究為墟市拆牆鬆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