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篤水塘建成100周年 港大學者重組歷史碎片還原建築歷程

撰文:鄧曦雯
出版:更新:

1917年,大潭水塘群中最後一個水塘——大潭篤水塘終於落成,自100年前落成揭幕,便為港島區人口提供食水至今。儲水量為14至15億加侖的大潭篤水塘和水壩,經五年耗費逾百萬元及超過400名工人完成,落成後本港水塘的總儲水量翻了兩倍有多,其獨特的景致吸引不少港人於假日到訪,亦成為拍婚紗照的選擇。
有港大學者由2012年起進行有關大潭篤水塘的歷史研究,希望為大眾重組興建水壩的歷史碎片,讓大眾看到不同群體在百年歷史的水塘背後的默默付出,促請政府盡快把有價值的地點納入古蹟名冊,以及大潭水務文物徑路線內。

潘新華促請政府盡快把有價值的地點納入古蹟名冊,以及大潭水務文物徑路線內。(歐嘉樂攝)

由時仼香港總工程師Daniel Jaffe設計及監督的大潭篤水塘落成時,是全東南亞最為大型、以及世界首批在水上興建的水壩,當時的紀念碑更以「The Great Dam(偉大的水壩)」為水壩命名。Daniel Jaffe在水壩落成後三年與世長辭,現時灣仔的謝斐道(Jaffe Road)便是以他命名。

興建大潭篤水塘的水壩前,政府曾經進行九年的選址工作,現時在大潭篤水塘對出,大潭灣負責水退時浮現的幾個手挖沉箱(即以磚頭砌成的古井),便是當時作石質勘探之用遺留下來的痕跡。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潘新華指這些沉箱多數會在工程後拆卸,能夠妥善保存非常難得。

港大圖書館舉行《人與水壩 》大潭篤水塘百年歷史展覽,介紹水塘的百年檔案及歷史文物。(歐嘉樂攝)

集水區發現疑當年工人使用的鴉片膏容器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亦透過潛水及實地考察方式尋找當時附近居民以及工作人員的生活痕跡。大潭篤村是本港第一條因水壩工程被淹沒的村落,村民輾轉之下先後遷移到荃灣及灣仔居住,香港大學透過專業潛水員在附近水域搜索,發現一些疑似村口建築的石柱建築,以及幾棵依然完整的大榕樹,和其他學者早前進行的口述歷史記錄脗合,證明該處曾經存在木橋及村落。

除此以外,團隊亦在水塘集水區收集到當時的生活用具,極有可能是居住在工人宿舍的工人及施工地盤辦公室人員,曾經使用的食具,例如碗、杯等容器。較為特別的有當時承載蘇打水的玻璃瓶,潘新華推敲是當時較富裕的英國人員飲用;團隊亦在宿舍附近蒐集到不同大小的鴉片膏容器,相信是工人閑時消遣、吸鴉片煙遺留下的痕跡。

潘新華建議政府把相關研究的珍貴資料集合,興建展覽館,亦可考慮更新文物徑路線讓更多市民了解興建水壩的歷史。市民若對相關研究有興趣,可以到香港大學圖書館2樓的展覽廳參觀,展期到本月23日為止。

展覽展示潘新華從當年施工地盤辦公室和宿舍搜集的屋瓦、使用過的汽水瓶、陶壺、青花碗及藥瓶等,展期到23日為止。(歐嘉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