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聯盟:小學生日做逾10份功課是常態 壓力「株連」父母朋輩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教協昨日(22日)發表調查報告,指本港54%小學生平均每日有7份或以上功課,其中8%小學生更要每日做10份或以上功課。有家長團體回應指,對調查結果並不感到詫異,而每日10多份功課的情況,在小學更是十分普遍。
團體批評,功課量多並非只影響小學生,由於家長需督導子女完成功課,容易親子關係轉差,夫婦之間更有機會因此爭執;另一方面,當子女和家長碰上不懂作答的功課題目時,便會向身邊的朋友、同事請教,由此帶出功課問題牽連甚廣,並非只單純影響學生。

教協調查發現,8%小學生每日有10份或以上功課。(黃偉倫攝)

教協日前以網上問卷的形式,訪問425名小學教師,當中42%受訪教師表示每日有4至6份功課,46%指7至9份功課,有8%更表示每日有10份以上功課。

功課多損親子關係

家長聯盟發言人張艷璿接受《香港01》記者訪問時指出,功課量偏高是常態,因此對於調查結果並不感到詫異。她表示,不少小學家長反映子女每天有10多份功課是常態,而且功課改正仍未包括在內;學生通常在4時許放學回家後,便需開始做功課至9時許,這段時間當中包括1小時至2小時的晚飯時間;若第二天有默書或測驗,更需延至晚上10時許才能完成。

張艷璿批評,現時龐大功課量,導致學生休息時間不足,更遑論做運動。她指出,子女做功課期間,家長通常會在旁督促及指導,不時需催促子女盡快完成,過程中有機會出現責備,從而會損害親子關係,「有家長因為擔心做曬功課未、溫晒默書未而瞓唔着覺。」

張艷璿表示,不少小學家長反映子女每天有10多份功課是常態。(資料圖片)

遇功課難題要向親友whatsapp求助

同時,張艷璿指學校的功課量龐大時,可能會引致夫婦之間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衍生分歧,例如應否轉校、應否繼續督促等問題,雙方會因此爭執。

除家長和學生,功課甚至有機會影響其朋友圈子。張艷璿指,當家長遇上連自己都不懂解答的功課難題時,便會透過whatsapp詢問其他家長、朋友甚至同事,這種做法現時已相當普遍。

張艷璿批評,目前大部分學校的家長教師會都是「有名無實」,在校務方面是「無功效」。(資料圖片)

張艷璿認為,津貼名校的功課量最高,而由於直資學校的在教學上具一定彈性,因此功課量會相對較少,功課內容亦較為有趣。

她表示,小學生功課量偏高是社會問題和考試制度下引致的問題,但明白完全消除功課是無可能,建議學校可在減少功課的同時,應讓學生可在校內完成功課,使子女在課後可享受親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