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政策分析】電動車稅務優惠復活 減稅治標未治本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根據最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將推出新增的「一換一」計劃,合資格的現有車主購買新電動私家車,並銷毀其合條件舊私家車,將可獲較高的首次登記稅寬減額,上限為25萬元。
只不過,去年陳茂波才為求「控制車輛增長」,大幅削減電動車免稅,但客觀結果上,只是將車主迫向污染更大的傳統燃油車,而私家車增長絲毫沒減少,顯示這完全是「落錯藥」,政策進退失據。
其實發現舊有的做法出現問題後,重新為電動車增加稅務優惠,原則上並非壞事,甚至值得肯定。只不過,要推動電動車普及,背後不單只是稅務政策的問題,還有更多更多重要的配套,政府在這方面又是否做得足夠?

陳茂波去年突然取消電動車免稅安排。(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預算案】電動車首次登記稅不減免 換車最多可慳25萬元

94年起推電動車稅務優惠 去年突削減

電動車價錢本身較貴,不過由於其對改善空氣污染、減少路面懸浮粒子大有益處,故全球多國都為擁抱電動車時代「開綠燈」,甚至紛紛定下政策目標,在若干年後停售汽油車,大力鼓勵電動車或混能車更新換代。香港政府自1994年起一直豁免電動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確實吸引到不少車主購買電動車。例如在2014/15年度,受惠車輛數目達1,302架,比起前一個年度的登記數目急升逾10倍。

政府在2009年就曾指出,電動車是發展的大趨勢,長遠希望令香港成為亞洲區內最廣泛使用電動車的地區之一。同年政府成立「推動使用電動車輛督導委員會」,由財政司司長親自領導。

本港塞車問題嚴重,政府一直想方設法減緩私家車增長。(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預算案2018.01計稅機】陳茂波減稅幫你慳幾多?即刻入嚟計計!

電動車稅務負擔增加 私家車登記數絲毫無減

不過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中,陳茂波宣布由同年4月起,將電動車首次登記稅由全數豁免,變為設有97,500元上限,令部分電動車的售價即時倍增。自政策實施後,電動私家車登記數目即時急插水,由每月都有三位數增長,變成只有個位數,甚至零增長。當時政府的說法是,要避免變相資助已有車的人再買第二輛車,控制私家車增長。

然而,由於政府沒有足夠的措施控制整體汽車需求,導致新的稅務安排,僅僅壓低了電動私家車的增長,卻對控制整體私家車數目毫無幫助。翻查運輸處的每月私家車登記數字,由前年下半年至去年11月,每月登記數目一般都維持在3、4千左右,整體數目無甚大變。可見新措施非但做不到原先目的,反而令一眾車主流向傳統燃油車,目前私家車登記數目已突破60萬輛。

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2012年網誌上,介紹政府推動電動車措施。(前財政司司長網誌圖片)

延伸閱讀:【人肉路障】電動車、電油車、石油氣車 邊種車捱撞最危險?

「一換一」免稅方案總算回應訴求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早前公布的調查結果也指出,逾80%受訪者支持電動私家車在港普及,可是6成多人認為政府去年扣減免稅額的做法,會打擊人們買電動車的意欲。

其實,若要同時控制私家車數量,又不想打擊購買電動車的意欲,方法有許多。例如可以限制電動車的稅務寬減範圍,例如不讓買第二輛車的車主享受稅務優惠,又或原先已有燃油車的車主若要享受稅務優惠,就要「車換車」,將現時的燃油車轉換為電動車。電動車車主組織「電動香港」也認為,「一換一」的免稅方案有助鼓勵燃油車車主換電動車。陳茂波今次公布的做法,總算回應了車主的訴求。

當然,實際執行方面,「一換一」安排可能出現不少避稅漏洞。例如車主或可「賤價」買入即將要「劏車」的二手錢七,再換成新的電動車,達到慳稅二十五萬的效果。環保署和運輸署稍後公布詳情時,必須交待更多措施細節。

本港私家車數量不斷上升,政府將此歸咎於電動車的急增,因此在去年取消電動私家車「豁免首次登記稅」。(張浩維攝)

延伸閱讀:電動車充電裝置無供電仍可換樓面面積 環境局:駁電非強制要求

稅務誘因重要 設施配套更關鍵

只不過,要發展電動車,提供稅務誘因只是其中一步,如何令本港的電動車車主擁有一個便利的使用環境,才是令電動車普及化的核心關鍵。只是如今香港無論在充電以至是維修保養方面,都沒能提供這種環境予車主。

例如在維修方面,由於電動車和傳統燃油車的運作方式有所不同,對維修保養專才的需求也相當不同。要修理電動車,除需要機械工程知識外,也需要電力、電子工程的相關技術。例如安裝高壓電池本身就是高危工作,一般修車工人未必「敢掂」。

奈何現時坊間沒有專門的電動車技工,一般車房連基本電動車維修都未必做到,要是電動車主要修理愛驅,大都只能依賴原廠,維修保養費用高昂。其實現時傳統車輛維修保養手冊、院校的車輛維修課程中,都有包含電動車的基本維修,但始終電動車的車款和技術日新月異,各大院校亦未有電動車工程的獨立專門學科,實際維修能力如何,乃成疑問。

有車主近年被保險公司大幅調升保費,甚至拒絕續保,有保險公司甚至形容「做一架蝕一架」。(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本港平均每5.6架電動車僅得1個充電位 政府停車場需2日才充滿電

電動車難覓叉電泊位 「充電難」從未解決過

另一方面,充電問題更加不用多說。由2011年4月到去年6月,電動車數目由69輛大增至1.1萬輛,增幅逾150倍;然而,公共電動車充電設施只由2011年的872個增至現時的1,846個,即平均約6輛車只有1個充電位,電動車主成為被「邊緣化」的一群。

更慘的是,現時在停車場中,經常有燃油車佔用電動車的充電位、又或者充電設施根本無法運作,令情況雪上加霜。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就曾表示,要長遠推廣電動車,應把充電器和電動車車輛比例提升至1比1才夠。

電動車車主去年12月發起慢駛遊行,要求政府改善目前電動車的配套措施,並提供誘因鼓勵燃油車車主轉用電動車。 (資料圖片/許智峯提供)

延伸閱讀:電動車取消豁免首次登記稅 去年銷量大減96% 燃油車增長逾1成

電動車普及不單是「錢的問題」 更要政府全盤政策

本身電動車充電已遠比燃油車加油慢許多,即使「快叉」少說也要1、2小時,慢速充電更需要6、7小時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再不設置足夠的充電位,要電動車普及可說是「妄想」。為此,申訴專員公署已經明言,會為電動車配套及規劃失當展開主動調查。

生產力促進局2015年編制了《推廣電動車使用研究報告》,就提升電動車使用率提出13項建議,內容涵蓋充電設施、專才培訓以至是電池回收、催生新的產業鏈等等。可見政府要真正讓電動車普及化,單單從錢著手是絕對不夠。陳茂波要是真的想鼓勵電動車的發展,就需要重新審視整套電動車的政策。今次財政預算案,只是他「糾正過往錯誤」的第一步。

附:生產力促進局的13點建議

政府加強推廣電動車發展的整體方案
制訂本地一致的電動車充電標準
將電動車充電站由標準充電(即家用等充電),轉為中速和快速充電標準
推出全港電動車充電站的中央資料庫
發展電動車充電服務的商業模式
在現有的停車場網置電力管理系統
在私人住宅和商業大廈增加充電站
更新電動車培訓的資歷架構
培訓電動車技術專才
加快更新電動車類型核准要求
支持電動車電池回收行業
要求實施電池棄置計劃和監察報告
探索更多方法,為棄置的電池提取有用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