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普及無期? 港府政策朝令夕改 由免稅變大減寬免額

撰文:甄挺良
出版:更新:

電動車近年在全球日漸普遍,香港的登記數目亦較以往大幅上升,但港府政策去年突然「180度」大逆轉,決定將首次登記稅由全數豁免改為限額減免,電動私家車的登記數字亦隨即「冰封」。
不過,政府的舉措卻無助遏止整體私家車輛數字的升幅,今年預算案隨時再改弦易轍,可見政府對電動車政策的搖擺不定及混亂。有用家批評,政府對電動車的政策欠缺前瞻性,「其他國家、地區已經講緊要逐步取締傳統動力汽車,政府卻仍然未有積極回應。」

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2012年網誌上,介紹政府推動電動車措施。(前財政司司長網誌圖片)

10年前訂目標:2020年三成私家車屬電動車或混能車

政府過去一直強調要大力推動電動車發展,更在2008年檢討香港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及行動綱領時,提到要以「2020年香港30%在用私家車屬電動車輛或混合動力車輛」為目標。

政府在2009年成立「推動使用電動車輛督導委員會」,由財政司司長擔任主席,過去亦不少問責官員輪流力銷電動車的好處。前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就多次在網誌介紹電動車,大讚「電動車是未來世界的交通運輸潮流之一」,香港會「積極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推動綠色產業。時任環境局局長的邱騰華亦在2009年出訪東京,考察當地電動車發展,並明言會將當地電動車「盡快引入香港」。

政府在2016年回覆立法會提問時,進一步解釋,稱「香港地方細小」,私家車每天路程大多是數十公里,因此適合使用電動車。政府最主要推動電動車的原因,在於電動車沒有尾氣排放,能有效率地把電網的電力轉化為動力,以電動車替代傳統車輛有助改善路邊空氣質素。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去年財政預算案中宣布,電動車首次登記稅由全數寬免改為設有9.75萬免稅額。(資料圖片)

1994年起豁免首次登記稅 去年豁免額減至9.75萬元

豁免電動車首次登記稅是其中一個電動車在香港得以普及的主要因素。政府早在1994年開始豁免電動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寬免期一再延長,希望鼓勵市民轉用電動車。不過,因早年電動車車款不多,價格高昂,本港登記電動車數目一直不多。自2014年之前,每年登記數目少於1萬輛。去到2015年,市民開始日漸接受電動私家車,加上各大車廠亦推出更多電動車車款,登記數目飆升至逾8萬輛。

至2017年,政府突然在預算案宣布,取消全數豁免首次登記稅的安排,將寬免額上限改為9.75萬元,為期一年;政策出台後旋即引起各界爭議,批評政府對電動車政策「朝令夕改」。政府去年解釋,相關措施「能夠平衡推廣使用電動私家車和避免令私家車進一步增長」。

稅務寬免取消後僅81電動車登記

事隔一年,到底相關措施是否能達到政府預期的功效?翻查運輸署登記記錄,2017年私家車首次登記淨額為4.31萬架次,比2016年的4.04萬架次更多,可見相關措施對控制整體私家車作用,未見顯著。反而電動私家車的首次登記數目就大跌,截至2017年11月只有81輛新登記的紀錄,而2016年同一時期就有1,726輛的登記,數目大跌95.3%。政府去年的舉措和過往推動電動車的方向背道而馳,又未能達到預期中減少私家車數目的效果,近月一直有聲音,要求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進行檢討。

車主組織:政府欠長遠政策配合電動車發展

香港電動車協會會長關卓明批評,電動車有助減少市區廢氣排放,不少國家、地區都已經訂下全面取締傳統動力汽車的時間表,香港政府則一直未見較長遠的政策配合電動車發展。他續指,如政府決定增加電動車首次登記稅的寬免額,對其發展「有幫助」,透過經濟誘因吸引市民轉用電動車,「算是行返正確一步」,但長遠而言仍要再充電設備、泊位等配套著手,才能令電動車更加普及。

運輸署回覆《香港01》指,新措施實施滿一個月共有11份申請。(資料圖片/張浩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