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A回歸.拆局】BCA華麗轉身 雖不記名不記校卻「100%」惹出禍

撰文:杜潔心
出版:更新:

教育局昨日(16日)正式宣布,一直被家長視為「眼中釘」、本港學童壓力來源之一的小三「TSA」,今年繼續進行評估,並將以「不記名」、「不記校」的方式進行,惟模式有二,包括強制在全港小三學生抽樣10%進行評估;第二,學校可自由選擇安排全數100%小三生,一同進行評估。
以往家長的要求例如「不記名」似乎一一滿足,但仍然引起極大迴響,全因學校可自行選擇「全民參與」,家長擔憂辦學團體會要求學校參與並可對比成績,壓力又再增加。
事實上,家長的擔心源於「TSA」之名真正「回歸」,「BCA」的「暫代」任務悄悄完結。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公布保留小三TSA,今年開考之期開始倒數。(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吳克儉改名BCA

「TSA」(​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全港性系統評估)這個令家長聞之色變的英文字母組合,在2016年引起大風波,不但政府要成立委員會檢討,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亦多次因而被追撃。至2017年,教育局將小三TSA更名為小三「基本能力評估研究計劃」(BCA, Basic Competency Assessment),吳克儉形容是新名稱,又指BCA不等於TSA,題目已經優化及變淺,可移除操練誘因。

吳克儉亦曾強調,TSA、BCA及操練三者有所不同,曾說:「邊個唔希望全港學生,無論富與貧,都有一個優良有效嘅教與學回饋機制?」

然而,變淺的「BCA 」,昨日透過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口中交代的檢討結果時,成為「小三TSA」再次重生。

教育局靜悄悄將名字更改?昨日記者會上,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就指,非「語言藝術」,僅稱因TSA本身是基本能力評估及課程一部分,故只是回復原名。教育局消息人士亦以女士婚後冠姓、改名形容指,名字如何改「仍是同一人」。既然是「同一人」亦不難理解「TSA」「華麗轉身後」引起家長擔憂。

康陳翠華(中)認為新方案已能移除學校操練誘因,「你唔會為咗10%去操練,正常人都唔會啦。」圖左及右為官方委員陳婉嫻及考評局秘書長蘇國生。(羅君豪攝)

新「TSA」下,教育局強調以「不記名、不記校、不收報告、抽樣方式」進行,然而非華語及特殊教育學生,亦會按所須比例抽取參與人數;豈非繼續任何學生都「難逃一劫」?

學校可選擇全校小三生應考

雖說全港小三生只抽10%進行評估,然而教育局卻歡迎學校自行「舉手」,安排全體小學三年級學生參與評估,更強調學校只需向考評局索取試卷,教育局不會向考評局索取有關報告,不會以學生表現評核學校。

深思其意味,不難令人聯想到,教育局將「捽數」責任「推」在學校及辦學團體之上,而且教育局不會「干預」。

基本能力評估及評估素養統籌委員會主席康陳翠華稱,TSA最終改以抽樣方式推行,並非「今日的我打倒昨天的我」。(羅君豪攝)

雖說校本決定,惟本港不少學校背後的辦學團體才是真正「話事人」,以康陳翠華在昨日記者會上的例子正好說明情況。她指,育有子女的家長都會有成績表,「難道見你望吓個成績表,就會『捽』你個小朋友咩?係你個家長嘅心態,當然我哋會有虎爸虎媽,但唔係必然發生嘅事囉!」甚至形容新措施下相信無操練誘因,是「開了一道活門。」

她說的非必然,可演繹做有存在,亦即仍然存在,正正是家長要擔心的事情,難以確保學校是否那「非必然」。

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表示,會交由學校持份者決定是否100%參與TSA。(資料圖片)

要家長安心,學校似乎要加強溝通,確保「虎爸虎媽」不會出現,正如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表示,BCA也好,TSA也好,任何評估均為學習的延伸,「assessment for learning」,最重要是評估如何做得更好;學校亦要明白「無論10%又或100%評估,若只靠操練無法增加智識,正如聽日做驗身,今日做掌上壓,去嘗試扭曲驗身報告價值實在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