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魚翅貿易量佔全球50% 團體及議員促加強規管

撰文:周嘉俊
出版:更新:

香港現時是世界最大魚翅貿易中心,佔全球貿易量約一半,單計2017年魚翅進口量約5,000噸。早前有研究顯示,香港市面有高達76種魚翅,其中近三分一屬瀕危威脅物種。
香港護鯊會今(29日)發布最新「Beyond CITES魚翅貿易規管建議」報告,立法會議員許智峯、葛珮帆及梁繼昌應邀出席討論。報告提出規管建議,包括進出口需申報鯊魚品種及是否使用人道捕獲方法,以及對非「公約」表列鯊魚實施出口管制等。

香港護鯊會今發表報告,建議政府加強規管鯊魚貿易。(周嘉俊攝)

香港市面售76種魚翅 僅12種魚翅受規管
香港護鯊會今發表最新「Beyond CITES魚翅貿易規管建議」報告,建議政府加強魚翅貿易規管。香港護鯊會總幹事周婉蘋指出,現時香港規管鯊魚貿易,主要靠履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而根據「保護瀕危動植物種條例」(第586章),所有「公約」附錄中的瀕危物種均禁止進行跨境貿易。

周婉蘋指出,現時「公約」僅規管12種魚翅進出口,數量並不足夠。「好多常見品種未受規管......例如香港常見的大青鯊是瀕危物種,但CITES未有列入。」早前有研究顯示,香港市面售賣76種魚翅,其中近三分一,即約25種魚翅是瀕危威脅物種。她建議政府應加長鯊魚保育名單,更全面保護鯊魚,例如可參考《移棲物種保育公約》(CMS),當中鯊魚保護品種比CITES多約一倍。

她續指不少國家對鯊魚保護法例比香港完善,例如歐盟、美國等國家,相關制度包括制訂更長的保育名單、實施標籤制度、食物安全條例規管等等,甚至有指引要求消費者少食用魚翅。

周婉蘋解釋,根據現時制度,香港未能掌握有多少瀕危魚翅進出口,而消費者食用魚翅時也不清楚魚翅品種為何。假如有進出口申報制度及標籤制度,消費者將掌握更多資訊,在知情情況下作出選擇。

梁繼昌表示自己二十多年無吃魚翅,笑稱對面前的魚翅感到厭惡。(周嘉俊攝)

立法會議員梁繼昌指,認為可以先做進出口申報制度及生態標籤制度,因香港已有相關條例作為基礎,例如《商品說明條例》。他指出立法平均所需時間約三至五年,假如不用重新立法規管,程序上較簡便,所需時間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