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影像】戴耳機逛醫學博物館 古老嗎啡器勾起漸失明日子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香港醫學博物館為法定古蹟,他們先在正門觸摸紅磚牆,感受灰泥傳遞來的「歷史感」,然後才按照耳機裡一把悅耳女聲的指示踏進內,自40歲起完全失明的少青是參觀團的一員。當介紹到一種古舊的嗎啡溶液製備器,少青踴躍回答「即係麻醉止痛藥!」原來他想起病發的十年間,因抵抗力下降感染肺炎,而需經常注射嗎啡的日子。閒逛博物館一趟,對於少青而言,「終於在書本與電影外,等到其他選擇。」直言失明人士需要更多口述影像服務。

該導賞團由微生物學系哲學博士馬學綸(圖中)擔任口述影像員,除了展覽內容,口述影像員亦要細心照顧視障人士,如提醒有梯級等。(梁鵬威攝)

香港口述影像協會舉辦的「香港醫學博物館」口述影像導賞團,由微生物學系哲學博士馬學綸(Helen)擔任口述影像員,帶領約廿名團友,當中一半為視障人士,由健視人士一對一陪同。描述展品之餘,亦會透過多款觸感道具,特別仿製一些展品,讓視障人士對描述的物品更具像。

紅磚牆的歷史感,亦可以透過觸覺感受。(梁鵬威攝)

網篩夾薄紗仿製施氏麻醉面罩

Helen原本是科學館的導賞員,在受訓後便擔任口述影像至今近一年。Helen表示,口述影像講究精準、描述是否夠具體。今次關於醫學,Helen可謂「內行人」,不過事先都準備多次,在撰寫講稿後,亦實地考察三、四次。

由愛德華式建築風格,到展品介紹的病理、醫護品等知識,但Helen都盡力形容。其中一件道具更讓參加者連連讚嘆,就利用了兩個過濾網篩夾住薄層棉紗,仿照施氏麻醉面罩的外形。

網篩夾薄紗仿製施氏麻醉面罩,參加者聽到道具包裝後都十分讚嘆。(梁鵬威攝)

後天漸至完全失明 望口述影像普及化

參加者有序地按指示步行,並積極提問,整個參觀最終耗時約1.5小時順利完成。參加者少青最踴躍發問,他自廿歲起便確診「眼底視網膜發炎」,不知病發原因,醫生更曾斷言他十年內會完全失明,治療期間因抵抗力不足,受肺炎所困經常需注射嗎啡,「所以你問我最深刻哪個環節,就是講嗎啡。」

少青在40歲時便完全失明,十分投入今次的導賞團。(梁鵬威攝)

少青直至40歲才完全失明,至今在「黑暗」中已生活了逾十年,雖然他坦言完全失明才是「解脫」,才能擺脫接受治療的痛苦,但要克服始終不易,「無想過醫學(相關)的(展覽)都可以來。」因為今次參觀,他始知道原來H1N1流感的病毒形狀是波型。少青希望香港的口述影像服務可以盡快普及,在有聲圖書與口述電影以外,讓視障人士多點選擇。

香港口述影像協會於2015年成立,據該會首席導師梁凱程介紹,口述影像用途廣泛,亦應用於電影、電視節目、展覽、藝術表演及大自然導賞等,做法主要分為「預錄口述影像」及「現場口述影像」。今次展覽導賞屬於後者,口述影像員除了透過言詞將影像傳達給視障人士外,更多了互動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