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女病人瑪麗醫院染丙肝死亡 疑經輔助抽血器感染 全球首例

撰文:陳倩婷 陳芷昕
出版:更新:

瑪麗醫院發生一宗院內感染丙型肝炎個案,一名53歲女病人完成屍肝移植手術約一年後,肝功能不正常,其後確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最終於去年12月死亡。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教授指,追查病毒來源時排除了病人經換肝或血製品感染,較大可能是涉及抽血程序中可重用的工具「輔助抽血器」(blood collection tube holder),他形容今次事件罕見,全球未有其他案例。

瑪麗醫院公布一名女病人疑在抽血期間感染丙型肝炎的調查報名。(鄧倩螢攝)

袁國勇在今日(31 日)特別發布會上指出,死亡的女病人於2016年10月進行肝臟移植,一年後發現肝功能不正常,惟進行各種檢查均未發現病因,院方於2017年12月1日為其進行的丙型肝炎病毒測試發現,血液中的病毒已達每毫升1億粒,病人最終於兩日後離世。

院方追查後發現,死者入住的病房K16S中,曾有一位濫藥吸毒者住在該病房,死者經抽血程序中可重用的工具輔助抽血器感染,袁國勇形容今次事件罕見。

袁國勇講解調查顯示,丙肝病毒最大可能經輔助抽血器由吸毒男病人,傳給換肝女病人。(鄧倩螢攝)

調查期間,發現病人8月6日至19日期間入住瑪麗醫院,同一間病房有5人感染丙型肝炎,經調查後,因為病人與同病房的靜脈濫藥者的基因型相同,相信源頭來自該名濫藥者,但兩名患者床位相隔甚遠,另一病人是男病人,二人未曾接觸過。袁國勇指出:「只有輔助抽血器在兩者之間有關係,護士發現輔助器內有些血點,發現血的基因型和以上兩名病人一樣。」

袁國勇指出,一是抽血後拔出真空抽血管時,有血點濺出,污染抽血管嘴及輔助抽血器內壁,醫護人員手部或手套接觸到,再為下一名病人抽血時傳染第二個人;另一可能是將抽血針插入輔助抽血器時,針尾接觸到輔助器內壁而帶有丙型肝炎病毒,當抽血時將病毒打入病人體內。

近20年來抽血改用新方法,針嘴和抽血管不重用,但透明的輔助抽血器會重用,丙肝病毒可以在室溫生存一個月。(鄧倩螢攝)

瑪麗改每日更換一次輔助抽血器

被問到今次事件是否屬於醫療事故,袁國勇指全球文獻均指輔助抽血器安全,今次是首次發現該器皿的風險,事件中看不到有任何人為疏忽,他又指死者是多器官衰竭致死,丙型肝炎並非致死的單一原因。

瑪麗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醫生指,今早(31日)向死者的丈夫解釋死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源頭,他強調院方最緊張病人的安全,現在高危病房的輔助抽血器已改為每日更換一次。他又指輔助抽血器只有在損壞的情況下丟掉,目前沒有統計平均使用多少次才會丟棄。他有信心瑪麗醫院可以在短期內可以做到每日更換輔助抽血器,而現時每天約有2,000名病人需在瑪麗醫院抽血。

醫管局預計,換掉轄下所有醫院的輔助抽血器將花費數百萬元。醫院管理局質素及安全代理總監蘇詠儀醫生補充,已通知全部前線同事輔助抽血器的危險性,會盡快將現有重用的輔助抽血器換成單次使用。

+1
醫管局預計,換掉轄下所有醫院的輔助抽血器將花費數百萬元。(鄧倩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