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藍屋獲聯合國保育大獎 黃偉綸:是集合眾人努力的成果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灣仔藍屋建築群活化計劃「WE 嘩藍屋」,早前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大獎,成為首個本港獲獎項目。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8日)發表網誌,稱日前重臨藍屋,並懷着興奮心情出席頒獎典禮。他又指,藍屋建築群得以成功保育活化,是集合眾人努力的成果。他希望未來再接再厲,以適切和可持續的方式保育香港不同的歷史建築。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左三)、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左一)出席頒獎禮。(發展局網站圖片)

藍屋建築群由藍屋、黃屋、橙屋及景星街空地組成,早於上世紀二十至五十年代建成。在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中,發展局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將建築群活化成「We嘩藍屋」,倡議「留屋留人」,並由四個團體共同營運。

黃偉綸指出,建築群得以成功保育活化,是集合眾人努力之成果,他感謝各持份者在保育過程中的極大的努力,使項目可得國際認可。聖雅各福群會文化保育及社區參與團隊主任周希旋表示,早於2006年計劃醖釀初期,街坊、建築師、社企、保育人士等已積極參與,如每月會舉辦居民大會,商討活化項目的細節等。

他又指,藍屋建築群成為香港首個建築活化及之後,可容許原居民於留居原地的項目。同時,項目透過「好鄰居計劃」將其餘單位招租,讓有興趣的人士加入,現時已有11戶新租客租住建築群,承租條件包括要定期出席居民活動,分享生活經驗和技能等。

每次重訪都感受街坊熱情

他指出,藍屋外牆本來為灰色,直至政府於1990年代為藍屋進行復修時,因物料供應庫剩下最多的是藍色油漆,故將外牆髹上藍色,自此將建築稱為「藍屋」。他又指,每次重訪藍屋均感受到街坊的熱情,及他們對這幾幢歷史建築濃厚的感情,又指項目重拾昔日社區的鄰里關係。

建築群之間設有連接橋,加強建築物間的連繫,居民亦可在此閒談或休息。(發展局網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