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兒報告】官方報告揭10年近萬童受虐 社署欠醫管局近半個案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社會難容虐兒個案,但原來醫管局、社署備存有關數字紀錄並不同步,增加識別困難風險。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2001年至2010年間,綜合醫管局及社署資料庫數字對照,共錄得近萬名受虐童,其中醫管局備存7,548名兒童記錄,惟當中4,524人經轉介後,未有於社署資料庫記錄在案,佔整體比例近5成。
研究推算,當中數字落差,可能源於部分個案於社署內缺乏有效身份證記錄,另部分個案經轉介後,則被介定為不含被虐風險所致。研究結果亦發現,全港18區中,元朗區虐兒個案最多,中西區則最少。

延伸閱讀:【虐兒報告】性侵犯佔31% 五幅數據圖顯示元朗為虐兒「重災區」

延伸閱讀:【虐兒報告】打仔有「前因」 66%施虐者兒時也曾受虐

虐兒慘案接二連三發生,引起社會關注。(資料圖片)

前中央政策組早年委託港大研究虐兒問題,並於2013年完成報告,但一直未有公開。香港電台引用《公開資料守則》,成功取得該報告,今日(8日)上載到改組後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網站。研究檢視2001年起計的10年間,社署及醫管局記錄虐兒個案的數據對比,並進行配對,包括社署轄下保護兒童資料系統,及醫管局轄下臨床資料分析系統及急症室資訊系統。

社署2000個案資料因已成年被銷毀

研究顯示,社署資料庫共有5,222宗虐兒個案,涉及4,840名兒童;同期醫管局則有8,071宗與虐兒相關的使用醫院服務紀錄,涉及7,548名兒童。經配對後,該10年間,共識別出9,364名受虐兒童,但其中4,524人只出現於醫管局資料庫,僅1,816人紀錄在社署資料庫,另有3,024人同時出現於兩個資料庫。

報告指出,當中約900宗個案在社署資料庫內無有效身份證號碼,餘下部分個案被醫管局醫生識別為懷疑虐兒,但經社署召開多專業個案會議後,議決為未有被虐待的潛在危機。報告也指出,研究進行時,社署資料庫內約2,000宗個案因受虐者已達18歲而被銷毀,也可能造成未能配對的原因。

研究報告建議,可進一步整合社署及醫管局虐兒資料庫,其後亦需強化社署資料庫收集成效,例如需紀錄受虐者身份證號碼,另即使受虐者年滿18歲後,亦應保留其資料報告又指,醫管局可考慮建立受傷監察系統,以便及早識別受虐兒童。